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兩年收割13個IPO,成都醫藥產業迎來“覺醒時刻”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兩年收割13個IPO,成都醫藥產業迎來“覺醒時刻”

大風越狠,成都越“狂飆”!

文|動脈網

在探討成都醫藥產業之前,先分享一件關于成都的“大事”:

千禧年之初,迫切尋求海外市場擴張的英特爾對外發布了要投建第五個全球制造基地的信號,而作為世界500強的“金字招牌”,這一信號也很快得到了回應,英特爾隨即收到了上百座城市的“offer”,這其中就包括成都。

但此時的成都在這場競爭之中并沒有多少勝算,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一家世界500強公司愿意在成都投資,另外在IT產業版圖上,成都也沒有多少沉淀,當時翻遍整個四川,也只能在樂山找到一家3000萬美元的中外合資公司在生產芯片。再加上當年非典,成都想要“中標”可謂困難重重。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多重不利局面之下,成都最終還是逆襲了。2003年,時任英特爾董事局主席貝瑞特正式宣布將投資5億美元在成都建廠,一年之后,工廠建設就已順利開工。

作為全球最大芯片生產商,英特爾落戶成都后迅速產生“蝴蝶效應”,以摩托羅拉、愛立信、微軟、諾基亞為代表的一批IT巨頭紛至而來,成都也逐漸形成了一條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以及芯片封裝測試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并借此躋身中國IT產業第四極,成為西部地區領頭羊。

事情塵埃落定多年后,再次談及當初為何要“空降”成都時,英特爾中國區市場運營部總監孫彥斌這樣說道,“實際上,在建廠成本方面,成都并不具備優勢,但在漫長的選址考察和談判中,我們始終能感受到來自成都的最大誠意。每次談判,成都政府所有職能部門都會到場,每個人都希望能促成這個項目,他們思路靈活,甚至可以完全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在一次溝通會議中,一位外國同事只是隨口感慨了一句‘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該多好’,結果成都街頭就出現了第一家星巴克。”

之所以要講訴成都和英特爾的這一段故事,是因為在近幾年的醫藥產業,我們也同樣感受到了來自成都的巨大誠意。那這次,又會發生什么呢?

大風越狠,成都越“狂飆”

進入2023年,雖然疫情結束了,市場也放開了,但醫療人的日子仍然不好過。初創企業難以融資,中后期企業上市之路又困難重重,近期就有多家醫藥企業宣布終止IPO。當然,醫療投資人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兒去,募資難度加劇,好項目又少又內卷,半年不上投決會已成常態。

而與整個醫藥市場的低迷、困惑不同,成都更像是一個“局外人”,今年以來一直好事不斷,尤其在醫藥領域格外“高調”。

今年年初,成都宣布2022年GDP正式突破2萬億大關,其中以醫藥為主的第三產業GDP占比66.4%,上升趨勢明顯。而在近期,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對外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1-4月,成都醫藥健康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8.1%,位居成都五大先進制造業之首,比排名第二的電子信息產業高出近2個百分點。

2019-2023年8月成都醫藥領域融資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除了產值和增速顯著提升,在資本市場,成都醫藥產業同樣有高光表現。以一級市場為例,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3年1-8月,成都醫藥領域共完成22起融資,融資總額超過50億元,雖然體量不及北上廣深蘇,但在一批新一線城市中,成都依然位居前列。

?

2021年6月-2023年7月成都醫藥領域上市企業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另外在二級市場,成都的發展勢頭也相當迅猛,據公開資料統計,成都今年已有三家醫藥企業成功上市,分別是百利天恒、科倫博泰和港通醫療。而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成都近兩年共收獲了13家上市醫藥企業,總市值已超2千億。

這并不容易,一方面是資本市場近期一直處于寒冬,不少機構的投資步伐都有明顯放緩趨勢;另一方面是相比于北上廣深蘇,成都本地的資本資源算不上豐富,因此能在短期內逆勢發展,自然離不開近幾年成都在資本市場的大力投入。

2022年3月,成都高新區100億天使母基金開始招GP,申報啟動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頭部機構來蓉交流。最終,成都高新區與創新工場、君聯資本、梅花創投、險峰資本、松禾資本、阿米巴資本、中信聚信、道遠資本、元生創投等9家合作機構集中簽約,首期基金規模約40億元,將重點投向以醫藥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此外,成都高新區還將在未來5年通過政府投入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推出總計3000億元的產業基金,其中有至少20%都將聚焦于生物醫藥領域。

除了吸引更多一線資本來蓉投資,成都近年來還在大力推進地方國資在醫藥產業的引導作用。據統計,在今年醫藥領域已完成的22起融資中,成都本地地方國資直接參與的就多達11起,而在這之中,于2019年成立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投資表現最為搶眼,僅在今年,就已成功投資8家醫藥企業,并且近期仍在接觸大量意向標的。

口腔器械研發商成都格登特科技就是生物城被投企業之一,據創始團隊透露,企業獲得生物城的投資實屬偶然,最初,他們出于擴產的需求,尋求生物城場地,在項目答辯過程中接觸到了生物城投資團隊,經過幾輪密集開發磋商,雙方就順利達成交易,個中體現出的效率和專業性都讓格登特創始團隊印象深刻。

錯過15年,成都這次能“熊起”嗎?

成都醫藥產業近兩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也是有憑有據的,但成都在醫藥產業的布局并非只是在這兩年,早在21世紀初,成都就已經率先發力,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都醫藥產業的發展速度都要明顯快于蘇州。

四川發展弘科基金執行董事姜博文也向動脈網驗證了這一點,他談道,“雖然成都現在對標的是蘇州,但至少在2010年以前,成都在醫藥產業的發展是領先蘇州的,蘇州之所以后面能快速崛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元禾控股為代表的國資拉動”。反觀成都,由于IT產業當時在成都進行的如火如荼,再加上醫藥并不受資本市場關注,所以成都國資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IT領域,而因此放緩了醫藥產業的發展。

但成都也并不必為此感到惋惜,畢竟此次在醫藥產業再度出發,成都仍然有很多底氣。

比如在資本市場,成都現在主要是推動地方國資和產業資本并行。具體而言,在地方國資端,成都近幾年快速成立了一批醫藥產業專項基金,在提升專注度的同時,其投資力度也在加大。以四川發展為例,據其負責人介紹,他們在2021年年底正式成立了四川生物醫藥產業集團,其目的就是聚焦醫藥領域的投資。

但光有國資還不夠,一批產業資本的聚集同樣至關重要。今年年初,在成都舉行的“2023中國產業基金生態大會”上,策源資本作為成都高新區重點搭建的產業投資平臺,與20家合作機構舉行了集中簽約儀式。另外在“實績”方面,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過去2年,共有超過50家一線資本直接參與成都醫藥項目的投資,而在這之中,高瓴、紅杉、經緯、君聯、北極光、博遠、IDG等較為活躍,至少都參與3起以上投資。

格登特創始人喬祥晨對此感觸較深,他表示,雖然入駐天府國際生物城的時間不久,但在各種路演或者相關投融資會議上,總是能看到很多一線投資機構的身影,并且當前還有大量頭部資本都在將總部遷至成都,或者是在成都設立子機構。

在活躍的資本市場之外,成都第二大底氣則來自于其在醫藥領域的研發資源積累。據悉,成都醫藥領域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眾多,其中,四川大學、成都中醫大、西南交大、電子科大等高校都設有生物醫藥相關學科;此外,成都還擁有64家生物醫藥科研單位,20余個生物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當然,還有以華西醫院為首的一批三甲醫院坐鎮。

豐富的生物科研資源不僅為成都醫藥產業提供了技術和人才的支持,也因此確定了其優先以“藥”發展為主的大方向。據動脈網統計,在今年已完成融資的成都本土醫藥企業中,藥企占比達到93%,另外二級市場也有相同趨勢,在近兩年已上市的13家醫藥企業中,藥企數量多達9家。

對此,成都某國資專業人士向動脈網解釋到,“成都之所以會優先布局藥,一方面是將產業發展看得更長遠,畢竟藥的技術壁壘更高,相應的產業價值也更大;另一方面是成都更希望在投前沿技術的基礎上,在現有產業端布局上下游,從而搭建完整產業鏈,所以從當前來看,成都在生物藥領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作支撐,更容易形成產業閉環。”

但這并不意味著成都只專注于藥,事實上,在醫療器械、互聯網醫療、消費醫療以及數字療法等領域,成都當前也有大量布局,只是因為相應的人才規模不大,再加上本地上市企業和領軍企業較少,所以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仍在完善階段。

成都醫藥產業的最后一項優勢是成都政府的全力支持。2022年4月,成都發布了首個生物經濟的專項發展規劃——《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著力打造生物醫藥千億級產業集群。而沿著這一目標,與之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也都在近一兩年相繼發布。

但這只是政府發力的其中一環,在醫藥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成都政府同樣有大動作。具體而言,在人才培養端,成都目前共擁有高等院校64所,并且近年來本地生留存率顯著提高;而在人才引進方面,成都以“岷山行動”計劃為載體,面向全球吸引了一批頂尖生物醫藥人才來蓉發展。據悉,該人才計劃目前已發布第三批需求名單,未來5年內還將投入300億元。

除此之外,成都政府的有的放矢以及靈活變化也為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助力。據資深人士透露,成都政府當前在大力投入的基礎上,還為其加入了很多“附加值”,比如團隊更專業,政策更開放,執行更高效,同時產業布局也更市場化,這都是當前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的必要元素。

當前,成都生物醫藥產業主要分布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以及天府中藥城三地,其中生物城是近期最為活躍的載體,然而在兩年前,生物城幾乎還看不到什么人,與當前一派熱鬧的景象有天壤之別的差異。但如今,生物城已經有一大批醫藥企業入駐,并且在行業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據格登特創始團隊透露,當前想要在生物城拿地并不容易,差不多是要到了競爭上崗的狀態。而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成都醫藥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成都模式”如何輻射全國?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爭相布局醫藥產業,尤其是以成都、武漢、合肥、長沙、重慶為代表的一批新一線城市中,其趨勢更為明顯,投入力度之大,發展速度之快,都是過去幾年少有的。

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從地方自身來講,疫情三年讓各地都背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在當前,地方對于經濟增長的訴求都格外強烈,急需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而醫藥產業剛好就具備這樣的特質。一方面,在2020年之后,我國醫藥產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周期,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以北上廣深蘇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在到達一定高度后,現階段醫藥市場逐漸趨于飽和,行業整體正在向內陸城市快速遷移。

所以,對于這一批新一線城市來說,未來十年,無疑是大力發展醫藥產業的黃金時代。但如何發展,又成為了當前各地亟待解決的難題,畢竟這些地方普遍醫藥資源較為匱乏,既沒有成批量的上市企業,同時也沒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做支撐,另外對于醫藥產業的理解也存在著巨大差異。

成都作為在醫藥產業走得相對較快的新一線城市,或許能為“后來者”提供一些參考。

首先是要依托優勢產業鏈,投資和培育“鏈主”企業。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醫藥健康產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生物醫藥領域,成都推動產業發展并非什么都去做,而是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聚焦本地優勢產業并找準契合前沿技術演變趨勢的產業賽道重點發力。

這樣做的優勢在于,并不需要完全從0到1進行培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產業風險,還能夠將資源整合,實現區域利益最大化。

其次是要發揮地方國資的產業引導作用,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科技”。地方國資對于地方產業的發展作用不言而喻,以成都自身來講,過去IT產業的發展就離不開成都本地國資的大力推動。而回歸到醫藥領域,最典型的案例是蘇州,正是因為有了一批以元禾控股為代表的地方國資,蘇州醫藥產業才得以快速崛起,并誕生了BioBAY這樣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但地方國資究竟要如何發揮產業引導作用呢?

在過去,地方會更喜歡確定性較強的中后期項目,但從現階段來看,這樣的項目不僅引進難度大,而且其整體收益率也在逐步降低。因此,聚焦早期醫藥項目正在成為一大趨勢,雖然會面臨一定的成長風險,但對于地方產業發展有更強的推動作用,畢竟從企業來講,其忠誠度要更高,而對于資方來講,只要有一兩個早期項目能跑出來,整個基金的收益率就會有保證。

2021年-2023年8月成都地方國資投資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近一年的投資案例中,A輪以前的融資有9起,占比75%。另外,川創投、四川發展、成都生物城一號股權投資基金、成都高投創投等一批國資機構也都在近期將更多目光都聚焦在早期醫藥項目上。

最后是要尊重市場規律,保持足夠的市場開放性。具體而言,將選擇權交給市場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本土醫藥產業的創新力,而且也能從中檢驗項目在市場之中的真實價值,有利于其在后續的產業進展。

以具體案例為例,為進一步吸引知名投資機構,并充分發揮其市場效應,成都高新區提出加大對合作方的激勵力度,最多可將所得收益的80%讓渡給合作基金管理機構和其他出資人。另外,天使母基金對子基金管理機構或其他出資人實行整體“先回本后分利”、項目“即退即分”的方式讓利。這意味著,無論是企業還是資方,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都有更多的自主權。

當前,在我國地方醫藥產業的發展版圖上,已經有了“深圳模式”和“蘇州模式”,另外近年來脫穎而出的“合肥模式”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對于成都來說,當下要回答的問題已經很清楚了,即在醫藥產業,成都能不能走出一條“成都模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圣諾醫藥

  • 圣諾醫藥-B:潘洪輝已獲委任為集團首席執行官
  • 理財暴雷的圣諾醫藥開始賣專利,能否挽救現金流危機?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兩年收割13個IPO,成都醫藥產業迎來“覺醒時刻”

大風越狠,成都越“狂飆”!

文|動脈網

在探討成都醫藥產業之前,先分享一件關于成都的“大事”:

千禧年之初,迫切尋求海外市場擴張的英特爾對外發布了要投建第五個全球制造基地的信號,而作為世界500強的“金字招牌”,這一信號也很快得到了回應,英特爾隨即收到了上百座城市的“offer”,這其中就包括成都。

但此時的成都在這場競爭之中并沒有多少勝算,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一家世界500強公司愿意在成都投資,另外在IT產業版圖上,成都也沒有多少沉淀,當時翻遍整個四川,也只能在樂山找到一家3000萬美元的中外合資公司在生產芯片。再加上當年非典,成都想要“中標”可謂困難重重。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多重不利局面之下,成都最終還是逆襲了。2003年,時任英特爾董事局主席貝瑞特正式宣布將投資5億美元在成都建廠,一年之后,工廠建設就已順利開工。

作為全球最大芯片生產商,英特爾落戶成都后迅速產生“蝴蝶效應”,以摩托羅拉、愛立信、微軟、諾基亞為代表的一批IT巨頭紛至而來,成都也逐漸形成了一條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以及芯片封裝測試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并借此躋身中國IT產業第四極,成為西部地區領頭羊。

事情塵埃落定多年后,再次談及當初為何要“空降”成都時,英特爾中國區市場運營部總監孫彥斌這樣說道,“實際上,在建廠成本方面,成都并不具備優勢,但在漫長的選址考察和談判中,我們始終能感受到來自成都的最大誠意。每次談判,成都政府所有職能部門都會到場,每個人都希望能促成這個項目,他們思路靈活,甚至可以完全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在一次溝通會議中,一位外國同事只是隨口感慨了一句‘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該多好’,結果成都街頭就出現了第一家星巴克。”

之所以要講訴成都和英特爾的這一段故事,是因為在近幾年的醫藥產業,我們也同樣感受到了來自成都的巨大誠意。那這次,又會發生什么呢?

大風越狠,成都越“狂飆”

進入2023年,雖然疫情結束了,市場也放開了,但醫療人的日子仍然不好過。初創企業難以融資,中后期企業上市之路又困難重重,近期就有多家醫藥企業宣布終止IPO。當然,醫療投資人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兒去,募資難度加劇,好項目又少又內卷,半年不上投決會已成常態。

而與整個醫藥市場的低迷、困惑不同,成都更像是一個“局外人”,今年以來一直好事不斷,尤其在醫藥領域格外“高調”。

今年年初,成都宣布2022年GDP正式突破2萬億大關,其中以醫藥為主的第三產業GDP占比66.4%,上升趨勢明顯。而在近期,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對外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1-4月,成都醫藥健康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8.1%,位居成都五大先進制造業之首,比排名第二的電子信息產業高出近2個百分點。

2019-2023年8月成都醫藥領域融資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除了產值和增速顯著提升,在資本市場,成都醫藥產業同樣有高光表現。以一級市場為例,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3年1-8月,成都醫藥領域共完成22起融資,融資總額超過50億元,雖然體量不及北上廣深蘇,但在一批新一線城市中,成都依然位居前列。

?

2021年6月-2023年7月成都醫藥領域上市企業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另外在二級市場,成都的發展勢頭也相當迅猛,據公開資料統計,成都今年已有三家醫藥企業成功上市,分別是百利天恒、科倫博泰和港通醫療。而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成都近兩年共收獲了13家上市醫藥企業,總市值已超2千億。

這并不容易,一方面是資本市場近期一直處于寒冬,不少機構的投資步伐都有明顯放緩趨勢;另一方面是相比于北上廣深蘇,成都本地的資本資源算不上豐富,因此能在短期內逆勢發展,自然離不開近幾年成都在資本市場的大力投入。

2022年3月,成都高新區100億天使母基金開始招GP,申報啟動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頭部機構來蓉交流。最終,成都高新區與創新工場、君聯資本、梅花創投、險峰資本、松禾資本、阿米巴資本、中信聚信、道遠資本、元生創投等9家合作機構集中簽約,首期基金規模約40億元,將重點投向以醫藥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此外,成都高新區還將在未來5年通過政府投入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推出總計3000億元的產業基金,其中有至少20%都將聚焦于生物醫藥領域。

除了吸引更多一線資本來蓉投資,成都近年來還在大力推進地方國資在醫藥產業的引導作用。據統計,在今年醫藥領域已完成的22起融資中,成都本地地方國資直接參與的就多達11起,而在這之中,于2019年成立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投資表現最為搶眼,僅在今年,就已成功投資8家醫藥企業,并且近期仍在接觸大量意向標的。

口腔器械研發商成都格登特科技就是生物城被投企業之一,據創始團隊透露,企業獲得生物城的投資實屬偶然,最初,他們出于擴產的需求,尋求生物城場地,在項目答辯過程中接觸到了生物城投資團隊,經過幾輪密集開發磋商,雙方就順利達成交易,個中體現出的效率和專業性都讓格登特創始團隊印象深刻。

錯過15年,成都這次能“熊起”嗎?

成都醫藥產業近兩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也是有憑有據的,但成都在醫藥產業的布局并非只是在這兩年,早在21世紀初,成都就已經率先發力,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都醫藥產業的發展速度都要明顯快于蘇州。

四川發展弘科基金執行董事姜博文也向動脈網驗證了這一點,他談道,“雖然成都現在對標的是蘇州,但至少在2010年以前,成都在醫藥產業的發展是領先蘇州的,蘇州之所以后面能快速崛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元禾控股為代表的國資拉動”。反觀成都,由于IT產業當時在成都進行的如火如荼,再加上醫藥并不受資本市場關注,所以成都國資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IT領域,而因此放緩了醫藥產業的發展。

但成都也并不必為此感到惋惜,畢竟此次在醫藥產業再度出發,成都仍然有很多底氣。

比如在資本市場,成都現在主要是推動地方國資和產業資本并行。具體而言,在地方國資端,成都近幾年快速成立了一批醫藥產業專項基金,在提升專注度的同時,其投資力度也在加大。以四川發展為例,據其負責人介紹,他們在2021年年底正式成立了四川生物醫藥產業集團,其目的就是聚焦醫藥領域的投資。

但光有國資還不夠,一批產業資本的聚集同樣至關重要。今年年初,在成都舉行的“2023中國產業基金生態大會”上,策源資本作為成都高新區重點搭建的產業投資平臺,與20家合作機構舉行了集中簽約儀式。另外在“實績”方面,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過去2年,共有超過50家一線資本直接參與成都醫藥項目的投資,而在這之中,高瓴、紅杉、經緯、君聯、北極光、博遠、IDG等較為活躍,至少都參與3起以上投資。

格登特創始人喬祥晨對此感觸較深,他表示,雖然入駐天府國際生物城的時間不久,但在各種路演或者相關投融資會議上,總是能看到很多一線投資機構的身影,并且當前還有大量頭部資本都在將總部遷至成都,或者是在成都設立子機構。

在活躍的資本市場之外,成都第二大底氣則來自于其在醫藥領域的研發資源積累。據悉,成都醫藥領域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眾多,其中,四川大學、成都中醫大、西南交大、電子科大等高校都設有生物醫藥相關學科;此外,成都還擁有64家生物醫藥科研單位,20余個生物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業技術中心。當然,還有以華西醫院為首的一批三甲醫院坐鎮。

豐富的生物科研資源不僅為成都醫藥產業提供了技術和人才的支持,也因此確定了其優先以“藥”發展為主的大方向。據動脈網統計,在今年已完成融資的成都本土醫藥企業中,藥企占比達到93%,另外二級市場也有相同趨勢,在近兩年已上市的13家醫藥企業中,藥企數量多達9家。

對此,成都某國資專業人士向動脈網解釋到,“成都之所以會優先布局藥,一方面是將產業發展看得更長遠,畢竟藥的技術壁壘更高,相應的產業價值也更大;另一方面是成都更希望在投前沿技術的基礎上,在現有產業端布局上下游,從而搭建完整產業鏈,所以從當前來看,成都在生物藥領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作支撐,更容易形成產業閉環。”

但這并不意味著成都只專注于藥,事實上,在醫療器械、互聯網醫療、消費醫療以及數字療法等領域,成都當前也有大量布局,只是因為相應的人才規模不大,再加上本地上市企業和領軍企業較少,所以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仍在完善階段。

成都醫藥產業的最后一項優勢是成都政府的全力支持。2022年4月,成都發布了首個生物經濟的專項發展規劃——《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著力打造生物醫藥千億級產業集群。而沿著這一目標,與之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也都在近一兩年相繼發布。

但這只是政府發力的其中一環,在醫藥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方面,成都政府同樣有大動作。具體而言,在人才培養端,成都目前共擁有高等院校64所,并且近年來本地生留存率顯著提高;而在人才引進方面,成都以“岷山行動”計劃為載體,面向全球吸引了一批頂尖生物醫藥人才來蓉發展。據悉,該人才計劃目前已發布第三批需求名單,未來5年內還將投入300億元。

除此之外,成都政府的有的放矢以及靈活變化也為醫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助力。據資深人士透露,成都政府當前在大力投入的基礎上,還為其加入了很多“附加值”,比如團隊更專業,政策更開放,執行更高效,同時產業布局也更市場化,這都是當前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的必要元素。

當前,成都生物醫藥產業主要分布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以及天府中藥城三地,其中生物城是近期最為活躍的載體,然而在兩年前,生物城幾乎還看不到什么人,與當前一派熱鬧的景象有天壤之別的差異。但如今,生物城已經有一大批醫藥企業入駐,并且在行業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據格登特創始團隊透露,當前想要在生物城拿地并不容易,差不多是要到了競爭上崗的狀態。而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成都醫藥產業的更多可能性。

“成都模式”如何輻射全國?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爭相布局醫藥產業,尤其是以成都、武漢、合肥、長沙、重慶為代表的一批新一線城市中,其趨勢更為明顯,投入力度之大,發展速度之快,都是過去幾年少有的。

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從地方自身來講,疫情三年讓各地都背負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在當前,地方對于經濟增長的訴求都格外強烈,急需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而醫藥產業剛好就具備這樣的特質。一方面,在2020年之后,我國醫藥產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周期,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以北上廣深蘇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在到達一定高度后,現階段醫藥市場逐漸趨于飽和,行業整體正在向內陸城市快速遷移。

所以,對于這一批新一線城市來說,未來十年,無疑是大力發展醫藥產業的黃金時代。但如何發展,又成為了當前各地亟待解決的難題,畢竟這些地方普遍醫藥資源較為匱乏,既沒有成批量的上市企業,同時也沒有成熟的資本市場做支撐,另外對于醫藥產業的理解也存在著巨大差異。

成都作為在醫藥產業走得相對較快的新一線城市,或許能為“后來者”提供一些參考。

首先是要依托優勢產業鏈,投資和培育“鏈主”企業。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醫藥健康產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生物醫藥領域,成都推動產業發展并非什么都去做,而是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聚焦本地優勢產業并找準契合前沿技術演變趨勢的產業賽道重點發力。

這樣做的優勢在于,并不需要完全從0到1進行培養,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產業風險,還能夠將資源整合,實現區域利益最大化。

其次是要發揮地方國資的產業引導作用,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科技”。地方國資對于地方產業的發展作用不言而喻,以成都自身來講,過去IT產業的發展就離不開成都本地國資的大力推動。而回歸到醫藥領域,最典型的案例是蘇州,正是因為有了一批以元禾控股為代表的地方國資,蘇州醫藥產業才得以快速崛起,并誕生了BioBAY這樣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但地方國資究竟要如何發揮產業引導作用呢?

在過去,地方會更喜歡確定性較強的中后期項目,但從現階段來看,這樣的項目不僅引進難度大,而且其整體收益率也在逐步降低。因此,聚焦早期醫藥項目正在成為一大趨勢,雖然會面臨一定的成長風險,但對于地方產業發展有更強的推動作用,畢竟從企業來講,其忠誠度要更高,而對于資方來講,只要有一兩個早期項目能跑出來,整個基金的收益率就會有保證。

2021年-2023年8月成都地方國資投資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近一年的投資案例中,A輪以前的融資有9起,占比75%。另外,川創投、四川發展、成都生物城一號股權投資基金、成都高投創投等一批國資機構也都在近期將更多目光都聚焦在早期醫藥項目上。

最后是要尊重市場規律,保持足夠的市場開放性。具體而言,將選擇權交給市場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本土醫藥產業的創新力,而且也能從中檢驗項目在市場之中的真實價值,有利于其在后續的產業進展。

以具體案例為例,為進一步吸引知名投資機構,并充分發揮其市場效應,成都高新區提出加大對合作方的激勵力度,最多可將所得收益的80%讓渡給合作基金管理機構和其他出資人。另外,天使母基金對子基金管理機構或其他出資人實行整體“先回本后分利”、項目“即退即分”的方式讓利。這意味著,無論是企業還是資方,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都有更多的自主權。

當前,在我國地方醫藥產業的發展版圖上,已經有了“深圳模式”和“蘇州模式”,另外近年來脫穎而出的“合肥模式”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對于成都來說,當下要回答的問題已經很清楚了,即在醫藥產業,成都能不能走出一條“成都模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和田县| 溧水县| 横山县| 高州市| 抚州市| 洛隆县| 顺平县| 南城县| 鄂尔多斯市| 印江| 伊川县| 枝江市| 大渡口区| 玛纳斯县| 高碑店市| 康平县| 慈利县| 博兴县| 聊城市| 馆陶县| 女性| 台中县| 澜沧| 宜章县| 怀来县| 汕头市| 景德镇市| 枣强县| 板桥市| 临泽县| 绩溪县| 芮城县| 花垣县| 界首市| 汾阳市| 湘乡市| 嘉兴市| 和平区| 剑阁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