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玖商業評論
陸玖商業評論近期發現,抖音APP開始測試“不喜歡”按鈕和“長視頻”獨立板塊。
從“級別”來看,不喜歡只是短視頻頁面中的功能按鈕,長視頻則是單獨的功能分區,二者本不該放在一起討論。
但在此之前,抖音灰度測試的長視頻APP“青桃”已經變為“抖音精選”,各項互動數據和抖音本體完全打通。如今內置的“長視頻”板塊,不僅界面與抖音精選一致,借助抖音本體的功能,在使用體驗上也全面超越前者。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抖音的一種態度:與其“大力出奇跡”,重新做一款APP,不如就在抖音的流量池內持續細分,做精細化運營,這也符合“降本增效”的整體行業趨勢。
“不喜歡”功能從幕后走向臺前,無疑充當了流量細分的“道岔”,原先堅守“短視頻+”定位的抖音,如今也不再固化,開始求變。
灰度測試,從幕后走向臺前
長視頻在抖音生態中的地位,一直非常微妙。
這一點從“青桃APP”的變化就能發現。4月剛剛上線時,抖音與青桃之間的數據打通,僅僅停留在賬戶信息層面——用戶使用青桃APP,可以直接使用抖音賬戶登陸,之前在抖音的關注關系也一并帶到青桃。
但在播放量和點贊數據這類“核心資產”上,雙方仍然隔絕。陸玖商業評論此前測試時就發現,同樣發布在抖音或者頭條的視頻,點贊可能成千上萬,但在青桃卻只有個位數,最多不超過1000。
而在幾天前,這款面向年輕人的“青桃”,正式更名為“抖音精選”,走上了曾經火山短視頻的道路。
陸玖商業評論進入APP發現,除了更名,抖音精選內幾乎所有的創作者互動數據,譬如點贊、評論,都與抖音本體實現了數據打通。

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目前正在灰度測試的“長視頻”板塊,無論是功能、界面還是數據,幾乎都是抖音精選的“像素級復刻”,二者共同的參考對象,則是B站。

同樣的業務,抖音做兩遍顯然不太可能。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同樣的長視頻業務團隊,同時以獨立APP和功能板塊的形式運行,誰的數據更好,誰將成為下階段的主要業務方向。
“不喜歡”功能的前置,極有可能是為這種策略服務。
長視頻:需求切割,用戶留存
無論是 “抖音精選”還是“長視頻”,陸玖商業評論發現,排除個別極端案例之后,板塊中的視頻內容時長多數在 60秒-20 分鐘之間。
也因為同樣的原因,“長視頻”并非通常意義上超過15分鐘的長視頻。而是相對于自家的短視頻內容而言“更長”,實際上對標的,仍然是B站主要覆蓋的中視頻用戶。
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產品團隊“沖KPI”,而是抖音內容生態變化的必然結果——因為在目前的抖音主站,長短視頻內容的長期共存,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其原因在于,目前抖音視頻上傳的時長,很早就突破了15分鐘的限制。如果用“8小時”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很容易搜到一些有聲小說、影視解說和賽事剪輯。
如果你是一個抖音的新用戶,也會輕易發現,這些內容會被作為初期興趣推薦的內容之一,出現在一開始的信息流中,即使它有時候,不那么“短視頻”。
更不用說,這些視頻的制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這些創作者自己可以“收徒”,淘寶和咸魚上的影視剪輯教程,僅需最多幾十元即可入手,“阿偉”和“小美”,只需很低的成本,和一些時長即可炮制而出。

不管抖音愿不愿意(大多數情況下是愿意的),這類短視頻化的長視頻,已經成為抖音內容生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抖音對這部分內容的受眾,在體量較小時可以放任自流。但隨著整體用戶數量增加,長視頻的內容與受眾也在抖音形成氣候。
如何滿足這些用戶的需求,完善這些用戶的體驗,是“長視頻”板塊正在做的事情。“不喜歡”功能在用戶分流上的作用,也有此顯現。
不喜歡:用戶分流的“道岔” ,與更精準的用戶畫像
在現版本的抖音, “ 不喜歡 ” 功能同樣存在,只是 在大多數時候,用戶想要 “不喜歡”一個視頻內容,并不容易——先點開分享按鈕,再右滑菜單的操作,遠比點點屏幕來個“免費雙擊”,更為繁瑣。

但在“長視頻”板塊灰度范圍擴大后,“不喜歡”也終于從幕后走向臺前。
“不喜歡”存在的必要性是,是因為用戶的內容消費,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視頻內容標簽來進行劃分,而不是通過視頻時長。
但在用戶互動的維度,僅僅通過“免費雙擊”,在視頻類型上或許能判斷用戶的畫像,顯然不足以判斷用戶在視頻時長上的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視頻內容賽道日益擁擠的當下,無論是B站還是抖音,已經不同程度出現了以“萬字長文”、“深度解讀”為噱頭的視頻內容。
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前文提及的超長時長“極端案例”,比重正在不斷上升。
創作者“內卷”,于平臺而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對抖音來說則不然。
一位前字節員工告訴陸玖商業評論,這些“電子榨菜”類視頻,在新用戶注冊之后,會被輪番推薦以進行用戶篩選。一旦某類視頻的“完播率”或者“互動率”上升,這類視頻被推薦的次數就會更多。反過來講,用戶的標簽與畫像也在不斷的互動中得以完善。
其中一些特殊品類,譬如熱門IP動漫剪輯、男性向賽事剪輯,在評論區被會稱為“XX減速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單個視頻的時長極長,相比直播切片等商業化內容,用戶粘性較大,商業價值相對較低。
但抖音之所以能保證較高的商業效率,很大程度上也跟視頻時長有關。如果視頻內容在5分鐘以內,用戶在單位時間內就能刷到更多內容,諸如直播間、帶貨視頻等內容就能得到更高頻次的展現。
不過,由于抖音整體用戶數量較大,長視頻的需求必然也存在。但為了保證主站短視頻的商業變現效率,長短視頻板塊進行切割與分流,是隨著時間推移與內容生態豐富,必然發生的事情。
并且,長視頻與短視頻,同樣也存在兩套變現邏輯:短視頻可以有直播帶貨和信息流廣告,在長視頻板塊足夠成熟之后,被“優愛騰”玩出花來的貼片廣告,未來在長視頻板塊出現,也并非不可能。
對抗固化,與求變的抖音
有人說,字節是 “最不需要”做大模型的公司。
因為大模型的底層技術,是NLP和機器學習。而機器學習在過去十年最主要的應用,就是算法推薦。
字節的算法推薦,在國內是毫無疑問的頭部,最直接的體現,是字節在國內一騎絕塵的互聯網廣告收入。而實現這份收入的主要產品,就是抖音。
從這個意義來說,抖音可能是目前商業化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大模型”。只是這個模型,更多是通過代碼、命令行、算法等機器語言驅動,而非自然語言驅動。
但在這套系統運行七年后,抖音也從單一的娛樂短視頻,逐步擴展到電商和本地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長視頻內容也在抖音生根發芽,并形成一套自我循環的生態。
抖音并非沒押注過中長視頻,西瓜視頻如是,青桃和抖音精選亦如是。不過,在脫離抖音流量灌注之后,最終都變得不溫不火。
另立“長視頻”板塊這件事,某種程度上和本地生活的“同城”板塊類似,都是根植于原有內容生態再進行細分服務。后者已經跑通,前者未必不行。
抖音作為流量分發的中心,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改變規則和算法,改變流量的走向,這可能是“不喜歡”的深層原因之一。
從“外部創業”到“內部求變”,固然可以視作降本增效的一環,但在事實上,卻成為抖音自身內容生態改革的契機。
這種改革,曾經無數次在抖音內部發生。這個以算法推薦為基底的“綜合游樂場”,在成功建設了電商“小賣部”和本地生活“美食城”之后,再建起自己的長視頻“電影院”,在邏輯上比“售樓處”更順滑,也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