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杏財經
在宣布接任董事會主席的82天后,9月10日教師節當晚,蔡崇信發布全員信正式履新,而張勇身退的同時,也卸任了阿里云董事長與CEO。
蔡崇信的回歸,和劉強東回歸京東有邏輯相似之處。
本質上,都是為了應對勁敵,拿回往日舊山河。所以也有一種聲音指出,蔡崇信是以另一種方式代替了馬云的回歸。
換帥或多或少地暗含了對過往決策者的否認,更深一層的含義卻是阿里已經走入了不得不變的關鍵十字路口。
走過了沖撞懵懂的年代,阿里巴巴已經根生葉茂且已經深深扎進土里,現在需要的是真正大手筆的改革。而蔡崇信這樣一位自阿里創始以來就一路參與了許多里程碑事件的一號人物,將為這艘巨輪錨定新的方向。
雙面大佬
“如果把物流和電子商務看作是一支球隊的最強雙人組,那么他們在過去的20年里,聯手呈現了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的精彩賽事。”
6月,在宣布即將接任阿里巴巴集團主席8天后,蔡崇信出現在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會的電子屏幕上。因為出差沒能抵達現場,他選擇了通過視頻發聲。發言中,這位華人NBA老板還不失俏皮地來了一場“跨界聯動”。
老將重出江湖,也帶來了重磅消息。服務于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為菜鳥速遞,并且避開了通達系主要覆蓋的經濟型快遞,聚焦中高端服務市場,一時間引得業界嘩然,這意味著菜鳥將觸手伸向順豐和京東兩家的領地。
而蔡崇信的目標還不止于此,他為菜鳥擬定了數據化、全球化、智能化的戰略方向。表示將以“每年1-2個國家的節奏建設海外本地物流網絡”,而“立足中國根基、著眼全球市場,持續構建全球化的物流網絡”將是菜鳥此后的路徑。
這是蔡崇信回歸以來首次公開為阿里發言,也是正式接替前的最后一次。很快,蔡崇信便恢復到慣常的“隱身”狀態。在阿里內部繼續做回那個“低調且不可被言說”的神秘人物。
從1999年加入阿里以來,蔡崇信幾乎一直隔絕于媒體之外。外界所能了解到的有關他的一切,幾乎都是通過阿里向外部傳達的。在屈指可數的采訪中,傳達的除了企業決策,便是一些使命必達的價值觀。
在阿里內部,員工對蔡崇信常常是諱莫如深,每每問及便是“他不能談”。至于為什么不能談,對方可能會誠惶誠恐地告訴你“他太敏感了,要我談馬總都可以,就是不能談他!”
這位神秘“財政大臣”,其實并非隱形人。反而主導了阿里過往許多里程碑性投資并購的運作,一手建立起阿里的投資帝國。
而他和馬云,就如同一座冰峰的上下兩端。馬云是水面上的一角,是阿里在公共領域的象征和代表,銳利而清晰;蔡崇信在水面之下,更深邃,也難以看清全貌,他在人們目光未及之處,但同樣深刻影響著阿里這座冰峰。
如果說商業界也有“最強雙人組”,那么蔡崇信和馬云絕對可以算得上是最為特殊的一對。
這樣一個和馬云創造出千億帝國的超級大佬,近幾年入主籃網的經歷卻并不順利。所以一些網友也提出質疑:管理不好籃網的蔡老板,能否管理好菜鳥,并支撐住阿里這艘巨輪?
在普通人眼里,蔡崇信只是一個愛籃球如命的“超級球迷”。唯有找到他隱于鏡頭的另一面,才能發現一個完整且壯闊的蔡崇信。
逢“賭”必贏
二十四年前,杭州的一個濕熱夏夜,剛加入阿里不久的蔡崇信把員工集合在一起。他說“我給你們講講股權設計吧。”
彼時的阿里就是一個“水泊梁山”,馬云就如同宋江召集到了一幫“好漢”。可除此之外,要制度沒制度,要標準沒標準,就連最簡單的公司登記都沒有。
蔡崇信作為阿里的第一個“外來人”,同時也是當時團隊里唯一一個有資深法律和財務背景的人,他參考了當時互聯網三巨頭新浪、搜狐和網易的企業架構,給阿里建立了VIE架構。
后來便是一段譽滿江湖的故事,馬云大手一揮分封了股權,盡得人心。蔡崇信也受此感化,對馬云更加死心塌地。
蔡崇信的第一次出手就賦予了阿里現代大公司的DNA,而此后他的每一次決策,幾乎都能為阿里帶來“質變”。
他既是“財神爺”,為阿里拉到了一筆筆投資,他也是阿里的“原則線”,敢于對孫正義說NO,他更是重要的“操盤手”,阿里在港交所和紐交所上市皆出自他的手筆。
在一些不那么為人所熟知的路徑中,蔡崇信同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2008年阿里資本成立之后的三年里,市場上公開的項目接近30個,美團網、搜狗、丁丁優惠券、華數淘寶、名鞋庫、萬網、星辰急便、易圖通等大手筆盡皆出自這個階段。在這家帶有典型財務投資色彩的公司化VC中,蔡崇信所擔任的角色可以想見。
2014年,原架構上隸屬于全稱為“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和發展部”的“阿里資本”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阿里對外投資業務僅保留戰略投資。而推動這次架構調整的決策者,也是蔡崇信。
此后,阿里的投資布局開始是對現有業務的增補以及對未來重要領域的投入,用蔡崇信日后的話來說便是:“我們投資的成功與否不僅在于資金的回報,更在于投資給人們帶來的價值,我們如何以數字化轉型服務龐大的消費者群體,并獲取更多的消費者洞察。”
正是基于這種核心主業的產業鏈布局協同發展的邏輯,阿里構建起了一個以中心驅動、層層遞進、強耦合協同的五層飛輪。
時至今日,依然不乏聲音認為,阿里今日取得的成績,來自蔡崇信“大賭大贏”的魄力。而佐證的案例大多數是放棄500萬年薪、收購雅虎等舊事。
事實上我們倒退回來去看阿里的戰投之路,能夠建立如此系統的戰略框架,必然經過了縝密精算和推演。放眼國內外互聯網,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手筆。蔡崇信作為關鍵人物,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而對于加入阿里這段往事,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曾提到:“擁有耶魯法學院的學位在政府和商界里都很稀缺,也就是說,如果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還可以再回頭去干稅務律師或者做投資。”
這個看財報都一字不漏的男人非常明白,損失有下限,而收益無上限。90年代,他完全有從頭創建一個“阿里”的實力,但他明白那樣做會加深損失的下限。加上從小酷愛籃球,他也深諳團隊的力量。而這個“三無團隊”不僅讓他感受一股奮力向前的草莽勁兒,還能為這份風險加一個期限:最多半年。
所以與其說蔡崇信是逢賭必贏的“賭神”,不如說他是樂于承擔一定風險的“精算師”。
是阿里的蒸蒸日上和那些看得見的未來,推動他一步步走到了今日。
關鍵先生的關鍵階段
在阿里過往歲月中創造過一個又一個關鍵先生,比如出資挽救阿里于水火的孫正義,比如從手淘轉戰到海外的蔣凡,比如“雙十一”的締造者張勇。
他們都和蔡崇信一樣,在任職期間過既創造了阿里的輝煌,也迎來了人生的巔峰。
“逍遙子”張勇的此次退場無疑是留有缺憾的,從離開阿里集團權力核心,到再離開封地阿里云只用了三個月。
卸任以后,這位“事必躬親”的阿里老領導,拿著10億美金和“功勛阿里人”的榮譽,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逍遙子。反倒是蔡崇信的回歸,將比此前的境遇更加兇險。
如今的阿里,不僅外界視之已進入“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就連馬云此前也以諾基亞和柯達為警示,稱“半年內阿里就會倒閉”。
事實并非危言聳聽,當下電商行業處在風云變幻之際,伴隨著人工智能議題的火熱,整個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著的一場深刻且全面的變革。
電商將不再僅僅只是一個龐大的“流量中心”,而會更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千行百業,成為支撐起諸多行業的基礎設施。
在此背景下,蔡崇信回歸以來的第一槍重注菜鳥便有跡可循。
作為阿里體系內收入增速和發展潛力上最被看好的業務之一,菜鳥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能在這樣一個全新階段,為菜鳥找到全新的定位,建設出一張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網絡,無疑將為阿里開辟出全新的大陸,進而實現底座的重塑與再造。
在阿里“1+6+N”拆分后,“1”作為控股集團,變成戰略投資部門,隨著更多的戰投引入,如何細致地考量整體,且能照顧到更多的投資人的回報,并且進一步在公司體系外創作更多的“N”。
在這張復雜的網絡之下,需要的恰恰是一位對風險和機遇都有著敏銳嗅覺的精算師。
蔡崇信此次回歸喻示著一場關鍵戰役正在打響,押注菜鳥網絡的決策不僅關乎阿里的發展,也對整個電商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而之于蔡崇信個人,這場戰役也將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階段。
1964年出生的蔡崇信,明年即將步入耳順之年。他并不缺少財富和個人成就,但很可能,這一次將是他人生中面臨的最陡峭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