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素楠
年逾古稀的張人利,身形頎長,精神矍鑠,時常笑容滿面地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上學,被家長簇擁。
“校門口是最快獲得學校信息的地方,家長不可能不跟你聊聊孩子的事情。”張人利說。他是上海市特級校長、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用7年時間,將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從薄弱學校變成了滬上牛校。
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向全社會公布2023年全國“最美教師”先進事跡。張人利獲評全國“最美教師”。時至今日,張人利校長和靜教院附校幾乎獲得了教師和學校所能擁有的所有最高榮譽。
“張校長有點石成金的方法和藝術。”談起這位傳奇校長,他帶教的“徒弟”們說。
薄弱學校逆襲
1998年,張人利擔任靜安區教育學院院長時,區教育局又要求張人利兼任已經更名為靜教院附校的校長。這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底子較為薄弱。
一面是區級教育學院,一面是中小學,兩者如何共同發展?
“我當時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沿用舊法,按照許多學校和教育學院的常規模式運行,兩邊都可以勉強維持;要么另辟蹊徑,搞課程教學改革,將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注入學院,注入學校,有可能實現超常規發展。”張人利說。
他選擇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一系列調查分析之后,張人利將靜教院附校定位于“實施素質教育的實驗基地”。靜教院承辦附校,目標是改變一所典型的薄弱學校,錘煉一支能上(教育學院)能下(附校)的師資隊伍,建立一批教育理論應用與教育實踐的研究項目,把附校的研究成果通過培訓向全區輻射推廣。
然而,千頭萬緒,從何抓起?
第一個突破口是課程與教學改革。
張人利提出按學生“最佳發展期”設課的想法。盡管每個孩子都有其差異性和獨特性,但大致的“最佳發展期”卻是有規律可循的。
靜教院附校小學一年級不上數學課,但一定有英語課。因為在張人利看來,幼兒園、小學階段是語言的“最佳發展期”,數學會晚一些,物理則更晚。而且,同一門學科在不同的階段學習,所需要的時間和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例如,理數在小學時學習需要60課時,而到了中學,只需要26個課時學生就能學會;對于沒上一年級的孩子,無論家長怎么教總是很難學會跳繩;一些左右不分的孩子,到了二年級自然就能明白……
“如果一個外地游客來問路,你態度很好地用上海話講了1遍、2遍、5遍甚至10遍,外地朋友聽不懂,你再講10遍,他還是聽不懂,那么到底是誰的問題?這就像我們教師習慣性的話語‘這個問題我反復講多次了,學生好像還是沒有掌握’,其實這是一個教學評價的問題。”張人利經常舉這個例子。
他強調,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不只是講正確、講完整,更重要的是盡可能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關注學生“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課堂教學中還要關注師生關系,讓課堂充滿師生之間生命的躍動,它也許是未來課堂教學新的突破點。
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拉開了素質教育從典型示范轉向整體推進和制度創新的序幕。
張人利踩準教育改革的步伐,改革德育課程,將傳統德育課發展為“沒有圍墻的課程”“整體生命投入的課程”“超前發展的課程”。
一系列改革舉措,使靜教院與附校在短短的幾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5年,靜安區教育學院以上海市最高分榮獲了由教育部頒發的“全國首批示范性地區教師培訓機構”,靜教院附校也從一所典型的薄弱學校一躍成為“上海新的優質教育資源”。
同年,教育部要求中央教科所專門設立課題組到附校調研。中央教科所的調研報告中,對附校的教育改革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這個學校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教育問題”。從此,“輕負擔高質量”成為了靜教院附校的一張“名片”。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
2008年起,張人利專任靜教院附校校長。
靜教院附校以張人利為組長建立上海市教委重點課題《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教學效能的研究》,該課題產生了教育研究核心成果——后“茶館式”教學。
20世紀60年代,上海育才中學老校長、著名教育家段力佩提出了“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茶館式教學。顧名思義,這種教學方式就是讓課堂變成茶館那樣,在教師的引導下隨便交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開闊思路,產生創見。
張人利提出的后“茶館式”教學,進一步發展為“改變教學的邏輯結構,從以授課教師認為的學科體系為線索進行講解變成遵循教育規律,在教師的幫助下讓學生自己進行建構”。
在靜教院附校的課堂上,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教師要盡可能暴露學生的相異構想,并加以解決。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書中學”、“做中學”。
“備課本上寫好的內容不講,讓學生自己討論,這到底能行嗎?”改革之初,靜教院附校語文教師陳美對此有所顧慮。先進的教學理念要變成教學實踐,如何落地?改革從來不是上面振臂一呼,下面應者云集。相反,改革往往是逆水行舟,難上加難。
附校數學老師李貞當時同樣有此困惑。她曾在全國教學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卻要放棄原來優秀的教學方式,這并非易事。
物理老師出身的張人利治學素來嚴謹科學。他讓老師們在兩個平行班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只上一節課,課后做題來比較效果,讓數據說話。“實驗的數據讓我心服口服。”李貞說。
后來,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決賽中,李貞放棄了精美的課件,使用后“茶館式”教學方法,用了一張平時家常課用的工作單。其中一部分課堂設計的內容便是讓學生自己看書8分鐘。“評委等了8分鐘,最后我們獲得了一等獎。”李貞感到了認可,也對張人利校長更加信服。“后來我把這一理念帶到了新加坡交流討論,新加坡的教師和教育專家們對這一新思路新理念非常感興趣,我的課堂教學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機會參加國際交流。”
數據不會騙人。
推進后“茶館式”教學以后,靜教院附校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喜歡程度增加,回家作業減少,后“茶館式”教學逐步變成教師日常教學的行為。上海市教委多年“綠色指標綜合評價”及其他評價顯示,與市、區的平均指標比較,靜教院附校學生睡眠時間多,體藝科活動多,課外作業少,近視率低,學業成績好。
2010年教育部評教學成果獎,后“茶館式”教學榮獲一等獎。之后,靜教院附校第一次獨立開設教育部重點課題《后“茶館式”教學的發展研究》,且獲結題優秀。2014年,《后“茶館式”教學——走向“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研究》獲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5年起,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關鍵能力,張人利校長引領全校又開啟了一項新的研究——《深度整合式教學: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統整實施新樣態》。
這項研究把國家課程中的綜合類課程,包括信息科技、勞動技術、社會、道德與法治(原思品課)、科學等,以主題學習、跨學科學習、實踐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等4種方式進行統整實施,完全改變了課堂教學的邏輯結構和教學評價,成為學校后“茶館式”教學之外的另一種全新的教學樣態。2022年《深度整合式教學》榮獲上海市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并進一步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除此之外,靜教院附校還推出了許多特色活動和機制,例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藝演出——“明星閃亮30分”;保證每人每天超過一小時的體育鍛煉,不但有上午課間30分鐘體育活動,還有放學之后的長跑;學校不提倡購買任何教輔材料。
張人利校長還特別關注減輕作業量,提高作業質量。他要求作業分層,推行“兩個舉手”制度,即班級學習委員對當天全班作業超量舉手,家長對自己孩子當天作業超量舉手;堅決不準全班補課,堅決提倡個別輔導,為個別輔導老師在績效工資中設置“愛心津貼”;初三畢業班照樣參加所有全校活動,包括春游、秋游等等。
“張校長深諳教育規律。當其他學校小一家長為簡單的數學計算頻頻暴怒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用英語閑聊數學。”家長鄭捷說。她的孩子在附校上學9年,沒有接受任何市面上的培訓班,最終仍然以附校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上海市重點高中。
鄭捷認為,靜教院附校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亮眼的升學成績,更是幸福的基石,張人利校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他一直強調家校共育其實是各司其職,家長更多要做的在于孩子品德和習慣的養成、全面素質的提升,為孩子將來的長久發展考慮,讓孩子接受拓展性的教育。”

立足上海,影響遠播
張人利不僅僅是靜教院附校、靜安區的校長,更是上海市的名校長。
作為“上海市中小幼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計劃”導師,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師實訓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張人利還先后受靜安區、長寧區、閔行區等委托為校長帶教導師,領銜參與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個項目,包括“城鄉結對”“初中強校工程”“集團化辦學”“課程領導力”等等。
張人利還擔任了首批國培專家、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校長培訓項目實踐基地主持人、長三角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實踐培訓基地主持人等,并受多地教育局邀請長期帶教杭州、貴陽、寧波等地中、小學校長。現在,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國各地。
張人利古道熱腸。
“我是他的‘開山大弟子’,20多年前,靜安區首次創立名師工作室,我是張校長的首批學員,自此開始了師徒之情。”靜安區教育學院院長陳青云一提到張校長便滔滔不絕。
當時,陳青云擔任育才中學副校長,學校地處嘉定,每周四晚上7點到9點,她和學員們到張人利家里的書房開展有主題的研討或無主題的漫談,他們稱之為“相約星期四”。在她眼中,張人利尊重教育規律,對教育改革具有敏銳洞察,而且極具行動力。“在我有困難、有困惑的時候,就找他談。每次張校長都很高興答應我,跟我聊,不到手機發燙,我是不會放下來的。”
張人利熱愛教育事業。
靜安區五四中學校長沈嶸曾是“相約星期四”的“旁聽生”,有一年每周四晚都從莘莊來到靜安,有時師徒相談甚歡,回去連地鐵都沒了。他記得張校長曾說“你希望你的子女遇到什么樣的老師,你就努力去做這樣的老師”。
2018年,五四中學成為上海首批強校工程學校。沈嶸邀請張人利作為指導專家對強校工作方案進行探討研究。張人利指出,單純加強初中可能還缺少一個環節,因為初中加強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小學優質生源,而如果加強對口小學的教育教學水準,就可以為初中輸送更多的優質生源。因此,五四中學的強校工程方案便將初中和小學作為一體化來推進,這在100多所強校工程學校的方案里獨此一家。
同時,張人利建議,要達到強校工程的指標必須要落實重點項目,關鍵在于研究課堂設計和學生素養提高。之后,五四中學經過三年的強校工程建設后,在終期評估中獲得了優異的評價。

上海實驗學校西校校長章志強來自閔行區,2010年在一次報告中認識了張人利。“他激情四溢,幽默風趣,思路清晰。他講到,當時全國教學改革的模式非常多,這些成功的教學模式顛覆了教學設計的結構。教學設計以前都是按學科知識邏輯來設計,但是現在按照學生的學習邏輯來設計。我覺得這句話非常精準。”
2011年,章志強通過了張人利的面試,進入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師實訓基地學習。閔行區把后茶館式教學引入之后,組織13個學校一起學習,張人利便常去閔行區,走進課堂。
“那時候他也六十多歲了,有一次摔了一跤,拄了個拐杖到我們學校。還有一次,他下午來閔行做完報告,就回到靜教院附校給學生開畢業典禮,后來還進醫院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對教育的追求。”章志強說。
他透露,上海實驗學校西校已連續5年每年派3-4名教師去靜教院附校進行沉浸式學習,目前這些老師都成為了骨干教師。如今,靜教院附校每月都有一個對全市開放的開放日,來自上海各區的老師爭相報名,一旦去晚了,只能在過道上聽課。即便如此,老師們也感到收獲頗豐。
在他看來,張人利是個非常真實的人,真問題、真研究、真實踐,對基層學校的幫助、對上海市中小學教學改革的助推作用非常大。
對于各方贊賞,張人利顯得十分清醒。“靜教院附校是個公立學校,這是一個立體的學校,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不是順風順水的。”
但他笑容未改,直面挑戰,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變自己腳下的這方土地,照亮孩子們多姿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