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郁娟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在缺油、少氣、相對富煤的稟賦條件下,以及環境污染、生態變化、氣候變化的約束下,如何實現中國未來宏偉發展藍圖——205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9月6日舉辦的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氣候投融資平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武強在分析了目前中國的能源戰略形勢以及面臨的問題后作出上述總結。
武強根據公開數據估算,按現有規劃,中國到2050年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中國人均能耗量將從目前的3.5噸標煤增長為7噸標煤。屆時,能源供應如何同時做到清潔、富足、安全,是資源界和能源界需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煤炭在中國能源體系中仍然占據重要份量。武強展示了不同一次性能源從2000-2022年的生產和消費占比變化,指出煤炭在20多年間的消費占比下降明顯,但生產占比的下降幅度較小,甚至近年還有所上升。其中,2022年中國煤炭的消費占比為56.2%,生產占比高達70%。
他表示,國家能源局、發改委在報告中通常僅強調煤炭的消費占比數據,“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只有同時披露煤炭生產的變化情況,才能讓民眾和各級政府客觀地認識當前的能源形勢。
除能源安全外,低碳轉型是另一重要背景趨勢。武強認為,在可再生能源熱度背后,需要要有冷思考。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中國火電裝機容量13.3億千瓦,并網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為3.7億千瓦和3.9億千瓦。風電及光伏的裝機總量已達到火電的一半。
與此同時,2022年風電及光伏的發電量僅有火力發電的六分之一。“經濟社會的發展,并不是需要裝機容量,而是發電量。”武強在會上表示。
上述兩項數據之所以存在差距,主要因當前中國電力系統對于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仍存在局限。
武強指出,風機、光伏板等新能源發電設備均有壽命期限,通常在20年左右,如電量調節保障無法及時跟上,將造成極大的浪費。
在演講最后,他針對上述能源形勢提出了三條低碳轉型的對策,包括:在提高電量調節技術和調節容量的基礎上增加可再生能源、提高生產能效,以及打造清潔版的煤炭工業體系。
他認為,清潔的火力發電加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以及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加上調節能力,將是中國未來主要應用的兩種能源供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