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2023年9月7日,界面新聞從“高質量發展在申城”上海市政府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大零號灣”地區已集聚“硬科技”企業3000余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零號灣”區域估值超億元的企業達112家,估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30家。
閔行位于上海地理版圖中心,是鏈接長三角的橋頭堡和溝通全球的重要樞紐門戶,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2015年6月,在距離上海交大閔行校區一路之隔的一棟5萬平方米商務樓內,“零號灣”正式誕生。這座商務樓由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地產集團三方共建,旨在打造產、學、研一體轉化鏈條的“試驗田”。
今年2月,上海正式發布《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將“大零號灣”定位為世界級科創灣區,旨在進一步增強科創集聚區“科技屬性”,更好發揮引領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創新“核爆點”。
《建設方案》明確三個階段性目標:至2023年底,“大零號灣”高新技術企業達600家以上,估值億元以上企業70家以上;至2025年,“大零號灣”基本建成,高新技術企業達1000家以上,區域產值規模達千億元級;至2035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戰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實,產出一批具備全球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形成萬億市值的高技術企業集群。
據介紹,上海自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發布《建設方案》以來,閔行區充分聯合、整合區域內2所985高校,10多家航天、航空、船舶裝備領域的科研院所,440余家各級研發機構,千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等資源優勢,推動“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功能布局落地。
閔行區同時聯合市級部門、區域高校、市屬國企組建“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管委會,設立“大零號灣”專項資金和區校合作專項資金,支持高校開展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全球引才計劃、科技成果專項改革試點。
閔行區委書記陳宇劍介紹稱,現階段,閔行區已建成74萬平方米科創載體,集聚一批優質眾創空間、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科創園區。不斷提高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等平臺功能,與華為啟動建設上海昇思AI框架創新中心,與上海交大合作建設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未來產業科技園。
上海“交大系”科創企業是上海大零號灣的科創主力之一。
界面新聞獲悉,2020年底,上海交大啟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一大批學術造詣深厚的科學家躬身入局。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師生創業企業入駐“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500億元,其中估值超過兩億的企業有29家,相當部分為科學家創業,站上產業第一線。
隨著科學家創業漸成氣候,2022年3月,上海交大發起了“天工計劃”,旨在提升科學家創業成功率,助力構建交大系創新、創業、創投的良性互動生態。而“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將為科學家創業提供實體空間的支撐,構建資本與科學家溝通的橋梁。
作為國內高校的率先探索,上海交通大學的“天工計劃”與學校2021年底發布設立的“未來產業母基金”共同構成了“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天工計劃中已經有5家企業獲得融資,總金額1.98億元,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其中,圖靈量子、術銳技術、輝羲智能、節卡機器人、唐鋒能源、榮駿科技、霖鼎光學等一批交大科學家參與創業的企業,已在“大零號灣”生根發芽。
科技創新離不開資金支持。
對此,上海閔行建設“大零號灣”金融港,首批24家基金和金融機構機構已經入駐。此外,閔行還發起設立“大零號灣”創投基金和科技產業基金,基本形成從創業扶持到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全鏈條的金融加速支撐體系。
截至目前,“大零號灣”優質科技企業正快速成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零號灣”區域估值超億元的企業達112家,估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30家。
另據閔行區科委主任徐豪透露,為提升“大零號灣”配套,目前在建的科創載體約有70萬平方米。“大零號灣”國際人才會客廳、“大零號灣”圖書館、閔行科創公園已建成投入使用,閔行還籌措了超3000套人才公寓,并圍繞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周邊區域,啟動綜合環境提升工程,努力創建宜居宜創的開放式科創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