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侯瑞寧
中國石油(601857.SH)加快了在充電領域的布局。
9月8日,界面新聞從中國石油獲悉,其收購了普天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普天新能源)100%的股權,但未披露具體收購金額。
中國石油稱,本次收購是其在充電領域的重要布局,有利于加油站進一步完善新能源網絡、打造“充電+”產業生態,以及向“油氣氫電非”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發展。
天眼查APP顯示,普天新能源成立于2010年10月,注冊資本約29億元,控股股東為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充電設備、碳交易及增值服務等領域。
普天新能源是中國最早開展充電業務的央屬企業。中國充電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普天新能源的公共充電樁數量為2.4萬臺,位居全國充電運營企業第15名。
兩家央企為何現在宣布聯手,這將對中國充電樁市場產生哪些影響?
加碼
據北京產權交易所交易系統數據,普天新能源此次股權轉讓底價超過16.63億元。
其中,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轉讓其持有標的企業97.236%股權,轉讓底價為16.17億元;中海石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轉讓其持有標的企業2.764%股權,轉讓底價為0.46億元。
由于充電樁運營為重資產行業,投入成本高,盈利模式單一,回報周期長,普天新能源成立九年后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2018年,普天新能源年虧損3.79億元后,2019年一季度繼續虧損1182萬元。同年,普天新能源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55%股份。但一直無人接盤。
北京產權交易所交易系統數據顯示,2022年,普天新能源營業收入2.75億元,凈利潤555萬元,負債總額約2億元,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為15.95億元。
今年前5個月,該公司營收8939.83萬元,凈虧損4101.37萬元,負債總額1.75億元。
此次中國石油收購普天新能源,一方面可以讓中國石油從充電樁新手躋身國內前15名之列,完善新能源網絡;另一方面有助于普天新能源的充電業務扭虧盈利,盤活資產。
中國石油最新表示,未來三年將抓住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窗口期,完成充電樁業務在全國的戰略性布局,力爭進入充換電頭部企業行列。
中國石油是中國成品油主要銷售商之一,擁有超過2.2萬座的加油站,建設充電樁擁有場站優勢,但目前它已建的數量較少。
2016年,中國石油與一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在互聯網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合作,其中包括充電業務在加油站的試點和推廣等項目。
2018年,中國資源交通集團對外公告稱,已與中國石油簽訂協議,取得超過840家石油加油站的充電站建設與經營權。
此后,很少聽到中國石油有關充電樁信息的后續報道。
今年以來,國家多次發布充電樁利好政策。
5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7月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都要求適度超前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創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維護模式,加快換電模式推廣應用等。
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在具備條件的加油(氣)站配建公共快充和換電設施,積極推進建設加油(氣)、充換電等業務一體的綜合供能服務站。
上述《意見》提出,2030年前,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集中式充換電設施用電免收需量(容量)電費;鼓勵地方各級政府對充電基礎設施場地租金實行階段性減免等。
這些政策或加速了中國石油在充電樁領域的步伐。
除上述收購外,中國石油還于今年6月針對充電設備采購進行了公開招標。
此次采購金額為5億元,采購有效期為一年。充電設備招標范圍包括充電樁(直流/交流充電樁)、充電設備關鍵元器件(充電模塊、充電堆、充電槍等)。
撼動不易
對于中國石油而言,上述收購能夠幫助其快速提升充電業務,但要撼動大局已定的中國充電樁市場,恐怕并非易事。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國內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692.8萬臺,同比增加74.1%。其中,94%的充電設施集中在排名前十五位的企業。

界面新聞梳理前十五家企業發現,從運營主體來看,充電樁運營商主要有三支隊伍:一是特來電、星星充電等民營資本服務商;三是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普天新能源為代表的國家隊;三是以上汽安悅為代表的車企。
其中,三家國家隊企業僅占充電設施總量的約5%,以民企為代表的第三方運營服務商占據了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從規模來看,前十五名充電設施運營商中,擁有30萬臺以上充電設施企業分別為特來電、星星充電、云快充。這三家頭部企業的充電設施占總量的17%以上;擁有10萬臺以上充電設施的國家電網、小桔充電和蔚景云,三家占比共計6%。
上述六家企業,占到了充電樁總量的23%。
中國石油想要躋身頭部企業行列,其充電樁數量至少要邁上10萬臺級別,收購普天新能源后仍需再增長3倍多。
未來智庫分析指出,充電運營行業主要存在資金、物理場地、電網容量、數據資源四大主要壁壘,龍頭企業先發優勢、規模優勢顯著,且難以被新進入者追趕,有望在行業競爭中持續保持的領先優勢。
界面新聞認為,收購充電企業或與充電企業合作,將成為中國石油快速充電樁數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9月8日,界面新聞就收購一事致電中國石油,尚未得到回復。
此外,對于石油巨頭而言,凈利較薄的充電業務是否具備足夠的吸引使得它們進行更多的投入,也有待觀察。
據未來智庫測算,單個50 kW直流充電樁的年均收入約1.75萬元,年均利潤約0.2萬元,年現金流凈額約0.8萬元,靜態投資回收期約八年。
如果按照2萬臺規模的50 kW直流充電樁計算,年均利潤為4000萬。這對凈利潤動輒上千億元的中國石油而言,吸引力并不大。
財報顯示,上半年中國石油銷售分部的資本支出為7.22億元,主要用于國內油氣氫電非綜合能源站建設等。這占其同期資本支出851.37億元的千分之八。
大勢所迫
短期看,包括中國石油在內的石油巨頭加碼充電業務并非利益驅動,而是在新能源快速發展和國家政策驅使下做出的多元化儲備與補充。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連續八年位居全球第一。去年,新能源汽車實現銷量688.7萬輛,滲透率超過了25%,即新車銷售中每4輛車里就有1輛新能源汽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7月,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389萬輛,同比增長32.5%;新能源汽車出口63.6萬輛,同比增長1.5倍。
2023年7月,全國充電總電量約32.5億度,同比增長48.4%。同期,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171.8萬臺。
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新能源汽車仍將快速增長,充電樁也將激增。
今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國內新增公共充電樁(標準樁)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比例力爭達到1:1。
截至今年7月,國內的樁車比為1:2.6。這意味著未來兩到三年,中國充電樁市場仍將有巨大空間。
今年4月,中國石化(600028.SH)董事長馬永生公開表示,未來5-10年,中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互聯化、數字化、綠色化進程加快,交通能源體系從傳統的油氣主導,向油氣氫融合重構。
與此同時,中國成品油銷量增長緩慢,特別是三年疫情期間,國內成品油消費增長乏力。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成品油消費量3.45億噸,同比增長0.9%。
根據業內多個機構的預測數據,國內成品油消費快則2025年,慢則2030年達峰。
馬永生表示,這場能源變革離不開強大的基礎設施的支撐保障。中國石化愿意在新能源包括電動汽車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
中國石化計劃到2025年建設充換電站達5000座。截至2022年底,中國石化的充換電站達2200余座,其加油站數量超過3萬座。
中國石油2023年半年報顯示,下半年將加快布局新能源銷售業務。預計今年全年銷售分部的資本性支出為70億元。
跨國石油公司也在中國加注充電業務。
未來五年,道達爾能源在中國的加油站數量將至少翻一番;兩年之內,充電樁數量將達到1.1萬個。
6月,殼牌首席執行官Wael Sawan表示,將在充電站領域進行大力傾斜,尤其是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