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婷婷
9月伊始,全國樓市進入“認房不認貸”時代,沉寂許久的樓市瞬間被激活。
隨著9月1日下午北京和上海兩地相繼宣布全面執行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廈門、武漢、西安、成都、蘇州、杭州、長沙等熱點二線城市也緊跟其后宣布新政落地。
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超20重點省市執行首套房“認房不認貸”政策,僅少數城市仍執行首套房“認房又認貸”。
新政一出,市場熱點明顯提升,所有與此相關的從業者都開啟了忙碌狀態。房產中介們忙著帶看、向置業者解釋政策利好,項目營銷人員則要抓住政策窗口期積極推盤并打出花式促銷組合拳,購房者也忙著咨詢、看房、置換等。
上海作為全國樓市風向標,市場熱度也無意外回升了。
“之前憋了一波,現在屬于該買的都在買。”上海某項目營銷總告訴界面新聞,新政落地后首個周末(9月2日-3日)市場回升明顯,其中有個項目的尾盤都賣出去了4、5套,另一個熱點項目則是來訪量翻番,成交也是小高潮,“兩天干了8月一個月的業績。”
最明顯的變化是,微信朋友圈不斷被項目銷售喜報刷屏,打破了數日以來的冷清。比如廈門國貿地產的國貿虹橋璟上,海報上宣稱“近3天累計來訪突破約1000人,2天累計認購破300組”;金茂在上海的景泰府(現更名“普陀金茂府”)也發出捷報“周末熱銷1.8億元”。
位于臨港新片區的中建玖海云天似乎也趁勢大賣,海報上寫著“9月1日-3日銷售金額突破1.52億元”。該項目品策人員向界面新聞證實,新政這幾天賣得的確挺好,目前項目還剩一些房源,未售罄。
“面對新政后激增的客流,我們營銷中心便決定24小時不打烊。”上述人士表示,在新政出臺當晚中建玖海云天就賣出了9套,最晚一套是在凌晨兩點成交。
與過往打法無二致,市場初熱時期正是考驗各項目營銷能力高低的好時機。上海也有不少樓盤在此期間宣布要收回優惠,試圖為置業者制造緊張的氛圍。
比如金地新樂里和金地峯匯都打出了“優惠即將回收,倒計時”的宣傳語,閔行區的保利聯發光合臻園也發出“優惠回收24小時”的海報。
界面新聞向相關人員求證,截至目前仍未得到回復。
較之開發商那頭的喜報連連,中介這邊則是“熱鬧如過年”,毫不克制。其中一名上海房產中介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政策出來后新房賣得非常火,帶看忙不過來,銷售每天都是忙到凌晨兩點才下班,周內也不例外,“大多數業主都想換新房,性價比高且有價格倒掛。”
也有中介人員面對置業者猶豫不決時,立刻改變話術,“房源不多了,開發商在考慮漲價,建議早買早安心。”
二手房市場也不例外,新政效果同樣是立竿見影。上海鏈家研究院首席分析師楊雨蕾指出,新政實行首個周末,新增掛牌量比平時周末增加65%,成交量較平時周末增加70%,帶看量總體增加30%,市場明顯活躍。
“不少前期觀望的客戶在新政落地后選擇快速上車。”她告訴界面新聞,但工作日可比性較低,只能說持續增長。
一名接近太平洋房屋人士告訴界面新聞,新政落地后他們所有在滬門店的成交保持50%增長,“已經有房東開始跳價了。”
據太平洋房屋監控,從9月2日-3日(周六、周日)兩天的新增房客帶成交數據來看,對比8月第四周周末(周六、周日)兩天,新增房增長87%,新增客增長39%,新增看房32%,新增成交44%。
太平洋房屋相關人士表示,在“認房不認貸”政策落地之前,業主對于市場預期下降,多數業主下調房屋售價超過10%以上。而在“認房不認貸”政策細則宣布后,業主對于市場預期向好,急售的業主出現議價空間減小的情況,不急售的業主則出現價格反彈的情況。
雖然總體數據向好,但具體到個別門店,則差距甚大。例如上海青浦徐涇一中介門店店長向界面新聞表示,“現階段咨詢客戶增加明顯,真正成交很少,畢竟時間還短。”
新政落地已足一周,但其門店成交量并無增長。在他看來,一線城市只有放開限購,市場或許才真正有效。另一門店有關人士則表示,國內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化,這些政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不過,就上海這次“認房不認貸”落地的市場反響,業內有一個共識是:熱度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刺激是短期反應。
比如中介機構太平洋房屋認為,“短期我們認為在3-6個月。”
至于新房市場,上海一名房企營銷人士也預計,“金九銀十沒什么問題,置換需要時間,可能11月-12月再來一波。”
從8月份成交數據來看,上海在這一輪新政刺激下應是后市可期。
據上海鏈家研究院的監控數據,8月上海全市共成交新建商品房4975套(已連續兩月成交低于5000套),環比增長4%,同比下降52%;成交金額393億元,環比增長14%,同比下降45%。
二手房市場成交量止跌企穩。8月上海全市共成交二手房1.37萬套(連續4個月低于1.5萬套“榮枯線”),環比增長9%,同比下降30%;成交金額454億元,環比增長10%,同比下降31%。
另外,上海趕在新政之前推出了26個新房項目,共計8444套房源,為市場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其中,備案均價在6-10萬元/平方米的項目有10個,10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項目有7個,改善型房源居多。
“不少原先在外地有貸款記錄、在上海無房的剛需客在新政利好下,紛紛選擇入市。”楊雨蕾認為,疊加近期新政,市民“打新”的積極性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