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在北半球經歷了連續數月的破紀錄高溫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正式宣布,今年6月到8月成為該機構有記錄以來的全球最高溫時期。北半球經歷最熱夏天之時,南半球也遭遇暖冬,全球海平面溫度再創新高。
然而,今夏的高溫是在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尚未完全展現時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峰值預計將出現在年底。隨著降雨減少,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泰國開始敦促米農減少水稻種植、節約用水以應對厄爾尼諾的更嚴重沖擊。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9月6日發布的統計顯示,今年6月到8月,全球平均氣溫為16.77℃,比往年平均上漲0.66℃。上一次最高紀錄是2019年夏季,全球平均氣溫16.48℃。

今年8月也是史上最熱8月,全球平均氣溫16.82°C,比2016年8月創下的上一個最高紀錄高0.31°C。今年8月也是僅次于今年7月的史上第二熱月份,當月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
北半球經歷酷暑之時,處于冬季的澳大利亞和多個南美國家出現暖冬,氣溫高于往年平均。與此同時,全球海平面溫度也在上漲。從7月31日到8月31日,每天的全球海平面平均溫度都高于2016年的最高紀錄。
8月全球海平面溫度達到20.98°C,為有記錄以來最高,南極海冰面積則比往年平均減少12%。
從整體來看,今年正在向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靠攏,1月到8月的全球平均氣溫為史上同期第二高。最熱的1月到8月出現在2016年,當年也遭遇了強厄爾尼諾現象。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地球經歷了史上最熱夏天,每個角落都出現極端天氣事件,“氣候崩潰已經開始”。
今年夏天,從北美、歐洲到亞洲各國都經歷了破紀錄高溫、山火、風暴、暴雨和干旱。
高溫改變了歐洲的旅游格局,南部沿海地區游客減少,更涼爽的北部沿海地區成為旅游新熱點。山火肆虐一度導致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航運暫停,干旱則迫使法國減少核能生產。
但這一系列極端天氣都出現在厄爾尼諾發展期,厄爾尼諾影響并沒有完全展現。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周三預測,預計未來三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上升,將于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峰值可能出現在今年10月至12月期間。
厄爾尼諾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將給農業造成最直接沖擊。
2015年到2016年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東南亞的高溫干旱導致該地區大米生產下降1500萬噸,全球大米價格一度上漲16%,菲律賓還因為大米減產而發生騷亂。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已經發文對今年東南亞的糧食生產發出警告。文章指出,通常情況下氣溫超過33°C就會導致水稻減產。菲律賓研究還顯示,旱季夜間氣溫平均每升高1°C就可能對應10%水稻減產。
文章預測,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東南亞國家今冬和明春的大米產量將下降。在最糟情況下,該地區2023-2024年的大米生產將跌至20年來最低。
7月,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因極端天氣影響水稻種植而限制大米出口。印度的限制措施引發國際米價上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7月大米價格指數顯示,大米價格環比上漲2.8%,同比上漲19.7%,升至2011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
印度的措施同時也為第二大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泰國和越南提供了機會,兩國大米出口量和銷售價格不斷飆升。
泰國外貿部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泰國大米出口升至460萬噸,比去年同期上漲13.45%;出口額超過25億美元,同比增長20%。
截至8月底,泰國5%破碎率大米出口價升至每噸620美元,去年均價僅為437美元,漲幅超過40%;越南5%破碎率大米出口價更高,已漲至每噸635美元。泰國預計今年該國的大米出口將達到720萬噸,至少為該國帶來40億美元收入。
但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降雨減少為泰國之后的大米和糧食生產埋下了隱患。
泰國水資源辦公室統計顯示,截至8月初,泰國中部地區的降雨量比往年減少40%,該地區主要水庫的儲水量僅為設計容量的一半。泰國水稻種植的14%都位于中部地區。
泰國水資源辦公室警告,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可能一直持續到2025年。為節約用水,水資源辦公室呼吁米農減少水稻種植,在今年旱季放棄用水量大的水稻,改種其他農作物。
泰國的水稻種植季主要為雨季和旱季。雨季一般從5月開始到10月底,旱季則從11月開始到第二年4月底,雨季是主要水稻種植季。
泰國農業經濟部預測,受極端天氣影響,泰國今年的大米產量將降至2570萬噸左右,同比下降3.27%。
但產量下降不會影響泰國國內的大米供應,因此泰國也沒有計劃效仿印度限制大米出口。泰國國內每年消費約1100萬噸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