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T財經
到2050年,想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綠色轉型,則需要對世界能源、運輸和工業系統進行全面改革,并轉變農業和林業行為。這將需要大量的投資——遠遠超過目前世界所能提供的。巴克萊分析師列出了該領域投資需求的三個關鍵方面。
實現凈零排放需要集體努力以及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追求凈零排放的未來,則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燃燒化石燃料的成本。在迄今為止的經濟和工業革命中,碳排放被視為進步的“免費”副產品。
制定政策信號以促進向凈零經濟的過渡,這將影響經濟的各個方面,并通過國內生產總值和通貨膨脹等關鍵宏觀經濟指標表現出來。
2015年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激進的經濟轉型之一”,這一協定的藍圖是到2030年將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6%,以將全球氣溫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攝氏度的范圍內。然而,從現在的結果來看,世界遠未步入正軌,大多數國家在與他們在國際氣候中所做的承諾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為了限制氣候的變化,所有經濟部門——能源、交通、住房、農業、制造業甚至服務業都必須在未來二三十年內迅速改變。
增加資本支出
如果想要將全球氣溫控制在增長1.5°C以內,那么將需要巨大的資本支出。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基礎設施必須被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所取代,而且在難以減排的行業(如鋼鐵、水泥、航空)研發出解決方案也需要投資。
對綠色轉型成本的估算差異很大,從現在到2050年,綠色轉型總成本從100萬億美元到300萬億美元不等。相比之下,目前全球每年的GDP約為100萬億美元。
保守估算:目前,綠色轉型總成本每年2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2.5%。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近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4.5%。而到2050年,綠色轉型總成本將回落到占全球GDP的2.5%。根據國際能源署計算數據,該項支出僅能維持全球氣溫控制1.5°C的目標。
激進估算:從現在到2050年,每年綠色轉型總成本將達到9.2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7.5%)這是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關于年均能源投資需求的結論。
無論采用何種估算方式,所傳達的信息都是一樣的:全球資本支出將需要在當前水平上大幅上升,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和減輕氣候風險。
轉向更環保的投資
到2050年,實現這些投資目標將是困難的,但也并非不可能,即使我們使用麥肯錫估算的9.2萬億美元的年度資本支出——這是最極端的估算數字,也是有可能的。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全球經濟每年在清潔能源及其配套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已經達到了大約1.4萬億美元。根據目前的政策,低碳基礎設施的年度投資預計將增加2.5萬億美元。
這使得每年的投資缺口達到約5.3萬億美元,這一缺口數額仍然很大。但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將目前流入棕色基礎設施(brown infrastructure)的約3.7萬億美元資金轉向綠色發電廠來進一步得到解決,這一部分基礎設置指的是例如高污染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提煉和燃燒、水泥和鋼鐵生產等。
綜上來看,需要填補的剩余投資凈缺口將達到1.6萬億美元。雖然這一數字仍然很大,但實際上只相當于全球年GDP的2%。
促進發展中國家的轉型
大多數綠色轉型投資需要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進行。近幾十年來,這些國家的排放量增長最快,并且將繼續增長。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到21世紀40年代中期,這些地區的排放量將增加約20%,而到2050年將略有下降??焖僭鲩L的經濟、不斷增長的人口、不斷推進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都將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由于能源占全球排放量的近75%,而發展中經濟體在未來幾乎占了所有額外的能源需求,因此需要大量投資,以避免發達經濟體的脫碳努力無法抵消全球排放量增加的情況。
大多數發達國家沒有達到其氣候融資承諾的公平份額。
未能填補缺口:2015年在巴黎達成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F在,不僅這一目標沒有實現,而且目標本身也遠未達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所需的進展。
而目前,只有4個國家貢獻了“公平份額”,其中執行最好的是中國。
過渡轉型:發展中經濟體也需要相信綠色轉型的公平性。目前發達市場的人均排放量明顯高于世界其他地區。隨著發展中國家在趕超生活水平方面不斷努力,除非經濟增長能夠與碳密集型活動脫鉤,否則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可能會上升。
提供解決方案:如果發達國家希望發展中國家直接“跨越”到低碳解決方案,就必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最近與南非(2021年)和印度尼西亞(2022年)宣布的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計劃(JETP)將看到發達國家提供融資,以幫助各國實現能源轉型。
需要巨大的投資
隨著化石燃料被低碳替代品所取代,打破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系將需要清潔能源、交通和工業基礎設施方面的資本支出達到歷史水平。
綠色轉型的預計成本差異很大, 但不要忘記不作為的代價。也就是說,綠色轉型的代價將會很高,但與不采取行動要付出的代價相比,結果不言而喻?,F實的比較考慮到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包括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和海平面的上升。
如果不采取足夠的措施來控制排放,從長遠來看,隨著氣候臨界點被突破,將帶來巨大的氣候相關成本,全球經濟不太可能取得有意義的發展。
這對人類意味著什么?人類福利一直是用GDP中的“消費”來衡量的。但這樣的衡量標準并沒有考慮到休閑和健康的價值,也沒有考慮到污染、極端天氣事件和不平等對人們福祉的負面影響。
如果綠色轉型未能實現,氣候變化加速,GDP未涵蓋的負面因素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