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援引多家印度媒體報道,由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政府可能會在9月18日-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把“India”改為“Bharat”(婆羅多、巴拉特)的提議。
9月9日到10日,印度首都新德里將舉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印度政府首次在外交正式文件中用“Bharat”來取代“India”。在發給G20嘉賓的晚宴邀請函版本中,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被稱為“巴拉特(Bharat)總統”。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超過20種官方語言。其憲法和國民護照等官方文件上同時使用“Bharat”和“India”兩個名稱,在很多場合里兩者也基本都可以互換。“India”被認為是西方文明對“印度河”的梵語詞“Sindhu”的翻譯演化而來,至少在18世紀就已流傳開。
查閱公開資料可知,“Bharat”是古梵語詞匯,本意為“尋找光明與知識的人”,出處可追溯到古代印度詩作《摩訶婆羅多》。如今“Bharat”也頻頻出現在流行歌曲和電影中。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英語名Bharatiya Janata Party的詞根也是“Bharat”。
印度人民黨的成員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稱,“India”原是英國殖民者引入的,是“奴隸制象征”,應該從憲法中刪除。與此同時,印度民間也響應這種呼聲,前板球明星Virender Sehwag近日敦促這項運動的組織官員在運動員的襯衫上印“Bharat”,而非“India”。
印度反對黨則對更名一事提出了批評。有反對黨議員在社交媒體X上表示,“India”在國際上更加廣為人知,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放棄,因為它在幾個世紀以來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
在執政近十年后,總理莫迪也開始將自己定位成致力于擺脫國家封建和殖民歷史的領導人,多次強調需要“將自己從奴隸制思維中解放出來”。明年印度將舉行大選,屆時莫迪政府將尋求第三次連任。
本周末,G20峰會將在新德里舉行,屆時“全球南方”將成關鍵議題。此前專注與各大國交好的莫迪開始調整策略,計劃讓印度成為這一非正式集團的領頭羊。
隨著印度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以及經濟實力迅速擴張,印度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日益增長。該國的“月船3號”探測器于上個月成功登陸月球南極附近,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后第4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另據未經證實的“X”賬號“南亞資訊”透露,如果印度在國際層面正式摒棄“India”的國名,其鄰國巴基斯坦有意接手。巴基斯坦的民族主義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該國有權使用這個名字,因為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河文明就產生在現今的巴基斯坦境內。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同為英屬殖民地,1947年英國政府通過“蒙巴頓方案”后印巴宣布獨立,但至今仍為英聯邦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