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截至9月6日,除西藏和新疆外,其他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公布了2022年預算執行和財政收支審計報告。專項債使用進度慢、重大項目進展慢、拖欠中小企業款等問題是地方審計報告提及較多的內容。
在專項債管理使用上,多地存在資金使用效率較低、違規擴大資金使用范圍、項目準備不充分、資金下達不及時等現象。從地方披露的信息來看,2022年,河南、江蘇、山西三省曝露的專項債問題涉及的金額較大。
河南省審計廳在《關于2022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稱,1833個專項債券項目未按要求組織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涉及資金1341.23億元。此外,有85.91億元專項債資金滯留閑置在財政部門或項目單位超90天,滯留閑置最長達300天。
江蘇省審計廳稱,至2022年末,江蘇有337個項目的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未全部投入使用,結存金額229.44億元,其中91.23億元結存1年以上,未能發揮債券資金使用效益;此外,還有255個專項債項目未達預期的50%,涉及專項債券本金508.52億元。
山西省審計廳審計發現,38個市縣96個項目推進緩慢,37.08億元專項債券滯留財政或項目單位;7個市縣未嚴格履行報批程序自行調整22個項目、6.27億元專項債券使用用途;11個市縣的33個已完工一年以上項目無收益,3.24億 元債券利息由市縣財政負擔;8個市縣17個已運營一年以上項目,實現收益未按規定用于還本付息,1.35億元債券利息仍由市縣財政負擔。
此外,6月,國家審計署在報告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時提到,至少有20個地區(包括省級和市縣)通過虛報項目收入、低估成本等將專項債項目“包裝”成收益與融資規模平衡,借此發行專項債券198.21億元;5個地區將50.03億元違規投向景觀工程、商業性項目等禁止類領域;47個地區違規挪用157.98億元;5個地區虛報33個專項債券項目支出進度,至2022年底有60.27億元結存未用。
在對重大項目政策落地的審計過程中,多地審計廳發現一些項目存在開工慢、進展慢的情況。比如,黑龍江省審計廳指出,在對2個市的4個國家級開發區2019年以來部分重大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情況進審計過程中發現,抽查的3個開發區271個基礎設施項目中,有43個項目未開工,105個項目未按期完工。
遼寧省審計廳也指出重大工程項目推進不到位的問題,“十四五”102項重大工程項目清單中,有77個項目未及時納入省重大項目清單,涉及總投資379.75億元,其中,45個項目應完工未完工,涉及總投資43.86億元。
地方審計報告指出,項目資金存在缺口、工程管理缺失、監管缺失等問題是導致重大項目難開工、進展慢的主要問題。
此外,拖欠中小企業款項亦是2022年地方審計的重點事項。例如,河南省審計廳發現,部分地方政府(含所屬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新增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95.63億元,其中,市縣政府拖欠金額占比83.7%。江蘇省審計廳指出,12個市562個建設工程和政府采購項目未按合同約定付款,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16.2億元。河北省審計廳稱,個別縣所屬單位拖欠工程款2.37億元,向企業轉嫁費用4.09萬。元。
針對地方審計報告透露的諸多問題,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在向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報告時指出,下一步,要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儲備和投后管理,完善項目建設和運營全周期、全過程監督管理機制,提升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效益。落實好相關稅費支持政策,堅決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推動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扎實推進財會監督等專項行動,在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有效貫徹落實的同時,嚴厲打擊各類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強化通報問責和處理處罰,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