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評論 逍遙客
編輯|半島
在暑期檔開始之前,沒人能想到暑期檔會有今天的成績。總票房大幅打破影史紀錄背后,是《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八角籠中》等影片的票房遠超業內預期。到底什么樣的電影能賣座?它們呈現出何種共同的特點?后續影片是否可以復刻它們的成功?曾經的票房巨頭為何沒有號召力?暑期檔的秘密,都在這。
早在6月份,筆者就預測,今年暑期檔將打破影史記錄,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暑期檔。
果不其然,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檔總票房206.18億,總人次5.04億,總場次3461.8萬場。
不管是總票房,還是總人次、總場次,都屬于影史第一,不是只有票房而無人次,全憑高票價拉升的虛高。
圖源:貓眼研究院&抖音
疫情三年來,電影市場都很疲軟,遠不如2019年同期。
今年暑期檔憑什么重新喚醒觀眾的觀影熱情?在票房盛況背后,又有著何種隱憂?文化產業評論進行了全面梳理。
今年暑期檔與往年相比,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比如數量供應充足。
累計超過100部影片,分屬動作、犯罪、懸疑、喜劇、愛情、動畫等不同類型,幾乎能滿足所有觀眾的觀影口味。
暑期檔票房前三名
比如宣發內卷。從首映禮到規模不等的點映,從線上直播賣票到線下傳統路演,各個電影的主創們經常一天跑三家影院,三天跑四個城市,為了引發話題、助力票房,不可謂不努力。
比如“國產電影保護月”消失。
環球的《變形金剛7》,派拉蒙的《碟中諜7》,華納的《芭比》,這些或傳統或新潮的好萊塢影片,盡管在內地市場不再賣座,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市場類型,喚醒了觀眾的觀影熱情,并提供了20億左右的票房。
全球賣了13.5億美元的《芭比》,國內票房一般
但今年的暑期檔之所以可以領先2019年29億票房(2019年暑期檔票房176.96億),并大幅打破影史紀錄,依靠的則是不可忽視的獨特之處。
強相關=高票房
歷數往年暑期檔,賣座的電影無不是高口碑之作。
2017年的《戰狼2》,吳京將軍事動作片帶到新高度,主打大國自信;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徐崢化身“藥神”,緩解白血病人看病難的問題;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餃子讓全國人民都認識了煙熏妝哪吒,把傳統故事開出新花。
但今年的暑期檔最強的兩部電影,卻是在觀眾的罵聲中度過的。
不論是以微弱優勢成為檔期冠軍的《孤注一擲》,還是以35億票房穩居第二的《消失的她》,豆瓣評分均未過7分,《消失的她》更是一路跌到了6.4分。
在一向寬容的貓眼等購票平臺上,這兩部電影的評分也不如《封神》《八角籠中》等票房稍低的影片。
在罵聲中何以票房騰飛?
答曰:今天的觀眾,首先需要的是強相關。當強相關與高口碑不能兼得時,前者更加重要。
這與我們日常思維并不相同,畢竟誰看電影不想看更好看的呢?
問題的關鍵恰恰在此。好看與否要看了才知道,而與觀眾是不是強相關,觀眾有沒有買票的欲望,才決定一部電影的票房。
《消失的她》宣發最初藏藏掖掖,主打“陳思誠懸疑”,關注到觀眾的興趣之后,立馬開足馬力闖向了“戀愛腦”。
從“消滅戀愛腦”到“張東升帶你去爬山何非帶你去看海”,《消失的她》在抖音、微博和小紅書等平臺的熱度飛漲,且明顯更吸引女性用戶的注意力,吸引了女性用戶也便吸引了男性用戶。
雖然劇情無腦、無效反轉、人設崩塌等硬傷沒滿足資深影迷的趣味,但很遺憾,最賣座的電影一定要吸收最廣大觀眾的趣味。
兩個月之前,筆者曾在該文中總結(陳思誠主控的電影票房達170億,陳式懸疑財富密碼在這),陳思誠式懸疑片的財富密碼,在于明星加持、強類型敘事、背景設置在東南亞,并預測擁有相同元素的《孤注一擲》將成為大黑馬。
一個月后,《孤注一擲》果然票房大爆炸,從映前媒體預測的8000萬,一路飛奔至暑期檔冠軍。
如果說《消失的她》瞄準的是人們對于“戀愛腦”的警醒,對于另一半的不自信,對于東南亞的恐懼,那么《孤注一擲》在“強相關”上無疑更勝一籌。
因為“戀愛腦”與年輕情侶最強相關,而“電信詐騙”則屬于全民話題,與全民都息息相關。
在一些社交平臺的發帖與評論區中,也不難發現前者大多是情侶觀影,而后者往往是全家觀影。
不難預料,往后片方一定會傾向于此類題材,下一位模仿者與下一部爆款,都在趕來的路上。
比《孤注一擲》和《消失的她》拍得都要早,但卻符合“強相關”的國慶檔影片《堅如磐石》,就要吃到下一個螃蟹了。
“心疼”電影成為主流
觀眾喜歡強相關電影,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喜歡高口碑電影,喜歡后者并為后者充當自來水,是市場不變的鐵律。
但自來水觀眾的心理,卻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如果說《美人魚》時期的自來水觀眾,還屬于“欠星爺一張電影票”,是還債者。
那今天的自來水觀眾則將自己部分代入了主創視角,開始心疼:辛辛苦苦拍了這么久又這么好看的電影,竟然票房不好?
觀眾的此種心理狀況與飯圈思維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即心疼哥哥、我即哥哥、我與哥哥共進退、哥哥沒有了我可怎么辦啊?
這種將“心疼”或者說擔憂的情緒轉化為票房的最有力證明,莫過于《封神》。
由于一再延期和北京文化眾所周知的財務狀況,它在上映前并不被業內所看好。觀眾們經歷了《圖蘭朵》等多部魔幻爛片的沖擊,對《封神》的期望也不高。
上映之初,《封神》的票房也的確如大家所料:首周4天票房不足4億,預測總票房不足12億,出品方北京文化一度跌停。
但在口碑發酵一周后,封神質子團、白月光伯邑考、商務殷語相繼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擔心看不到《封神2&3》的觀眾們,自發為《封神》打call,號召親朋好友和路人網友去影院觀影。
自來水們在網上自主宣發,替片方想宣傳話題之余,又緊盯其它片方,緊盯各大影院,緊盯自己手中的票根,懷疑任何可能存在的“偷票房”情況。
觀眾對《封神》的支持
雖然“如果封神虧本烏爾善要拍十年電影還債”等話題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部分觀眾的逆反心理,但成功出圈的《封神》還是一再實現了票房逆跌,并最終斬獲了25億票房,成為檔期第三,北京文化也一度一雪前恥,出現漲停。
追光動畫的《長安三萬里》,以及小眾動畫片《茶啊二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心疼”消費的特點。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對自己質量自信卻又缺少宣發經費的片方,或許都可以學學《封神》。
即先是用各種粗糙的預告拉低觀眾預期,吸引罵聲,而后用成片驚艷觀眾,從而將“心疼”轉化為消費。
但,這種營銷手段風險極大......問題的關鍵是,影片到底有沒有過硬的質量?
能不能像姬發跳城、上馬、回頭、拉弓射箭一樣,狠狠擊中觀眾的心?又或者說,營銷認為可以擊中的和觀眾真實的,并不一致。
三大巨頭神話不再?
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暑期檔票房超過200億的盛況背后,也有著許多令人唏噓之處。
最典型,莫過于票房三巨頭神話不再。
吳京、沈騰、黃渤,三位演員主演的電影票房累計超過800億,但在這個暑期檔,他們主演的電影票房卻齊齊啞火,不符合業內預期。
8億票房雖然不低,但也只是相對而言。這一數字對于擁有好萊塢大片、中美合拍、吳京和杰森·斯坦森聯袂主演等眾多buff的《巨齒鯊2》來說,絕對算不上出色。
畢竟吳京在過去幾年里,主演的都是《流浪地球1&2》《長津湖&水門橋》等票房動輒幾十億的影片。
沈騰主演的《超能一家人》,首周末收獲2億票房,但總票房卻堪堪只有3億,是今年暑期檔聲勢最響又票房最差的一部,沒有之一。
《超能一家人》的票房“一日游”
暑期檔最高產的黃渤,有《封神》《熱烈》和《學爸》三部電影。
但他在票房最高的《封神》中,戲份并不多,最多只能算是男四號,且使用的喜劇演法與電影本身的基調并不相融,有明顯的割裂感。
《熱烈》9億票房,黃渤、大鵬、王一博三人的聲量難分伯仲,而黃渤領銜主演的《學爸》只有不到5億。
我們當然可以為三位演員提煉出一些不再賣座的理由。
比如《巨齒鯊2》豆瓣評分5.4,鯊魚咬人不出血,是特供版本;《超能一家人》是積壓老片,質量過分低劣,本土化不夠,含騰量不足,是一部打著“沈騰主演”旗號的詐騙電影;小成片影片《學爸》已經斬獲5億票房,最終票房能有7億,已經算是成功之作。
對于他們很快就能在明年的電影里再次證明自己的票房號召力,筆者絲毫不懷疑。
但從今日三位票房巨頭的票房“慘況”,到周潤發主演的《別叫我“賭神”》票房不足5000萬,再到朱一龍、于適、王傳君等后輩影人的豬突猛進,我們不難得出一個事實。
即演員所謂的票房號召力,越來越與影片質量、題材、陣容息息相關,一日游電影越來越多,且觀眾的注意力有限,“票房之王”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
圖片來源于貓眼專業版
今日之小甜甜,未必不是明日之牛夫人。
是以,要想長久把握觀眾歡心,還是得靠硬實力,靠別人無法替代的特點。
結語
暑期檔破紀錄當然是好事,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隱憂。
比如暑期檔觀影總人次5.04億,其實只比2019年增長了200萬,之所以能有29億的票房增長,平均票價上升了5.5元這一原因不可不謂重要。
比如一部電影從創作立項,到拍攝剪輯,再到送審上映,往往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今日立項時的強相關,到了上映時未必適用。
且以觀眾注意力轉移之快,強相關這一財富密碼本身,過兩年也很可能成為雞肋。
歸根結底,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這樣,才能不論市場風向如何,都能以強口碑吸引最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