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旅
2023年3月,青都旅游和鄂旅股份兩家旅企同樣以景區索道為概念,接連發布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由此,旅企IPO這一話題再度引起市場的關注。
然而,半年已過,青都旅游提交了撤回申請,終止了IPO之旅,鄂旅股份也“步其后塵”,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文件申請,目前也已被終止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審核。
隱藏在景區難上市表象下的種種深層原因,再次被拿到臺前討論。
自古景區上市難
從申報IPO的時間節點上看,青都旅游和鄂旅股份或許是想借助后疫情時代的報復性出游熱度,來為自己的IPO加油助威。然而,景區難上市,一直是IPO業內公認的事實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也很難因為一兩次出游數據爆發而消弭。
公開信息顯示,2006年至今A股市場僅新增7家上市景區。截止至目前,西域旅游是最年輕的旅游上市公司。這家公司走過15年的IPO之路,在2020年8月6日成功在A股上市。再往前回溯就是天目湖(2017年)、長白山(2014年)。
景區難過會又與兩個文件密不可分,一個是2006年出臺的《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2006年12月之后上市的風景名勝類景區公司必須將門票收入剝離上市主體。另一個則是2017年底,國家宗教事務局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禁止將佛教道教活動場所作為企業資產打包上市或進行資本運作。
這兩個文件可以說將大部分景區逼入死胡同。首先絕大多數景區,目前仍是以門票收入為主。曾準備上市的云臺山旅游,IPO對其收入結構就是巨大的挑戰,因為門票曾一度在云臺山景區總收入中占比達到80%左右。
其次,名山與宗教一直是緊密相聯,但宗教商業化又是一個于情于理都很難說通的事情。曾沖擊IPO的普陀山當年就因此被質疑“佛教商業化”。最終在2018年4月終止IPO。后來該公司更名舟山旅游,繼續籌劃上市事宜。
索道的“性感故事”過時了
因此青都旅游和鄂旅股份退而求其次,紛紛以索道為概念沖擊IPO。不可否認,索道概念曾經很“香”,一度被譽為景區“茅臺”。首先這種項目是特許經營,不是哪個公司想去景區里搞一個就能搞的。其次一旦建成,不需要持續大額投資,只需要一定的維護費用,便可長期提供大量現金流,毛利率高達60%。
但景區“茅臺”終究不是真茅臺,它的種種表現又受景區經營方式、旅游大環境、市場容量等影響。例如,景區的票價調整或是施工都會對索道收入有所影響。2019年麗江股份旗下的旅游索道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22%,但受索道票價調整影響,索道營業收入同比卻下滑15.09%。鄂旅股份旗下的恩施大峽谷景區客運索道則因為部分游步道路改造升級,游客必須乘坐客運索道進入七星寨景區觀光,這導致該索道2018年上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9成以上。但道路改造完成后,索道收入“每況愈下”。
隨后全國景區客流量因疫情驟降,并且大多數景區也規定游客接待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這導致索道的上座率也斷崖式下跌,從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鄂旅股份的恩施大峽谷索道上座率從18.53%降至2.39%,九宮山石龍峽索道上座率則更低。并且索道的維護運營成本、折舊成本也在源源不斷地增加,最終的結果就是索道毛利率一跌再跌,2022年上半年鄂旅股份客運索道的毛利率甚至降為-16.47%。
同時,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持續推進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指出:“加強對景區內壟斷性較強的交通車、纜車、游船等服務價格監管。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要合理界定成本構成,在成本監審或調查基礎上,降低偏高價格”。
而且索道“存量時代”也已經來臨。我國索道行業起步晚但發展快。目前大流量景區的索道配建早已完成,而三四線城市景區的索道因為流量小,運營意義也不大。據統計,2017年我國索道纜車數量已增至到813條,近十年來索道纜車數量年均增長超過40條,預計2024年我國索道數量將達到1068條。
此外,玻璃棧道、懸崖秋千、速滑等越來越多的網紅項目出現瓜分了部分傳統索道市場。2011年張家界玻璃棧道開放,張家界當年營收同比增長46.75%,并帶動了玻璃棧道刷新長度記錄的景區“攀比”。而此前的2007-2010年間張家界的營收同比增長不足6%。
不符合主板調性
在種種政策限制及商業模式落后的背景下,顯然景區上市并不符合主板的調性。證監會目前對于主板上市公司的要求是,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
提到索道概念就不得不提這一賽道的龍頭企業——三特索道。對比2019年——2022年財務報告,可以發現三特索道在2019年的營收狀況“曇花一現”后,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虧損。而2019年雖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39%,但凈利潤卻同比期減少1.2億元,下滑92.38%。
其實,索道在景區里只是作為一種“工具”,而很難成為“旅游產品”,景區僅靠有用的“工具”,一方面很容易被取代,另外一方面,對新興游客很難構成粘性。目前的觀光旅游早已疲軟、游客對于索道的新鮮感衰退,本地游、周邊游也分流部分消費客群,以及“去/低門票化”的大勢下,單純的索道概念確實顯得越來越單薄。
此外,索道的營收問題,常常需要文旅企業自身為其買單,以三特索道為例,旗下成熟景區和項目成為貢獻營收和利潤的主要來源,但這些優質項目創造的利潤卻大多被三特索道旗下眾多處于建設期、培育期的項目“吞噬”,使得企業不得不重新進行資產梳理,剝離旗下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和虧損資產。
再來看鄂旅股份,其正在運營的索道有兩條,分別是恩施大峽谷景區索道和通山九宮山石龍峽索道。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6月,鄂旅股份的客運索道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5.36%、73.35%、63.59%和50.67%。全部營業收入分別為1.42億元、4334.84萬元、1.05億元和1616.87萬元。營收也一直在A股主板一億元紅線周圍打轉。
且鄂旅股份與三特索道同屬湖北企業,只不過鄂旅股份比目前已經被“當代系”入主的三特索道更根正苗紅。但從業務及收入結構來看,仍舊不過是一個小版“三特索道”。
此次IPO上市,鄂旅股份也是計劃募集資金約3.78億元,擬將投向“恩施大峽谷女兒湖景區客運索道建設項目”和“恩施清江紅花峽客運索道建設項目”,兩個項目投資資金金額分別約為2.91億元和8709.29萬元。
簡單來說就是,鄂旅股份業務以索道為主,目前上市是為了拿更多的錢,拿了錢之后再去做更多的索道。顯然,這樣的故事與目前強調的景區多元化、去門票化等發展趨勢相沖突。即便如三特索道這樣的索道龍頭,也開始布局生態主題樂園,將投資3.53億元開發千島湖田野牧歌牧心谷休閑運動營地。試圖強調多元化經營,壓縮索道收入占比。
而且索道客運與景區開發及門票銷售一旦拆分,投資人很難窺見景區運營的全貌。一旦景區因整體運營不善導致虧損倒閉、資不抵債等問題。索道項目的特許經營或許也將不復存在。
鄂旅股份也在招股書中披露:“關聯方大峽谷景區開發公司負責恩施大峽谷景區開發及門票銷售,近年來持續虧損。未來如果大峽谷景區開發公司持續虧損或資不抵債,并導致景區無法正常運營及接待游客,將對公司在恩施大峽谷景區運營業務造成重大影響,導致公司經營業績下滑”。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1月12日,恩施大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22380萬元減少至8380萬元,減幅達62.56%;實收資本由16000萬元減少至8380萬元,減幅為47.62%。緊隨其后,據上交所披露,恩施大峽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大股東——恩施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擬發行金額為8億元的恩施旅游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項目狀態變更為終止。
據悉,鄂旅股份是恩施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想要打造的上市平臺,恩施旅游集團旗下景區包含恩施大峽谷,擁有1個5A級景區、1個世界文化遺產景區、3個4A級景區。如果這一平臺僅僅是一個旗下景區索道項目大集合,或是“報喜不報憂”的財技平臺。或許也未必符合集團當初“以生態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切入點,帶動鄂西加快發展,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定位。也不符合主板監管層對公司的篩選喜好。
而今年6月20日,恩施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股權結構亦發生一次“詭異”變更。恩施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原二股東,農金高投二期(湖北)債轉股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將其持有的7.5412%股權,全部轉讓給了恩施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湖北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鄂旅投”)。
公開信息顯示,農金高投二期(湖北)債轉股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于2023年初入股恩旅集團,而在隨后的3月初,“鄂旅股份”遞交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上交所主板IPO上市。在一特殊節點,農金高投二期(湖北)債轉股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放棄在收益更高的IPO時退出,退而求其次選擇以股權回購的方式變現。很難不引起外界的一些偏悲觀解讀。
此外,鄂旅股份上市之路也略顯得時運不濟,證監會8月27日發布消息稱,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至于何時才會放寬,以目前市場情況及消息來看,尚無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