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儀美尚
以中國特色草本植物為原料的成分應用,正逐漸成為新趨勢。
儀美尚通過對3月至7月,巨量算數&算數電商研究院基于成分熱度模型輸出的“抖音美妝成分榜”進行梳理,發現中藥草本植物成分在不同品類榜中均占據重要地位。
但與此同時,儀美尚獲悉,隨著中藥草本植物成分的崛起,眾多為利驅使的商家為快速“分杯羹”,“偷換概念”、“虛假宣稱”等一系列市場問題也隨之暴露。
美妝成分有了新方向,“中藥草本”受熱捧
儀美尚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抖音美妝成分榜呈現出三大特點。
1、植物成分霸榜,中藥草本備受熱捧。
從近5個月(3-7月)綜合熱度榜單可以看出,植物成分在榜單中占據的席位越來越多,占比由3月的3成增長至7月的4成。具有多重功效的中藥草本植物成分艾葉和蘆薈屢現榜單,蘆薈更是連續5個月登榜。
同期內,功效熱度榜也顯示,以馬齒莧、茴香、海茴香為代表的植物成分多次上榜,表現強勁。
2、抗皺/美白功效熱度居高不下,祛痘類成分首次上榜。
近5個月綜合熱度榜單顯示,以玻色因、視黃醇為代表的抗皺緊致成分綜合熱度最高,占比超5成,以煙酰胺、維生素C為代表的美白成分綜合熱度緊追其后,占比超4成。
此外,祛痘成分果酸系今年首次躋身綜合熱度榜單,成為7月榜單中唯一針對敏感肌問題的功效型成分。
而據近五月綜合熱搜榜單,搜索熱度最高的也依然為抗皺緊致成分,占比超6成,具有抗皺緊致功效的中藥草本植物成分黃芪、紫蘇屢現榜單。
不過,保濕成分搜索也熱度不減,基礎保濕成分尿素,以及復合保濕成分紫蘇、玫瑰也連續3月榮登成分熱搜榜單。3、精華類頻用中藥草本植物成分、氨基酸蟬聯5個月潔面類成分榜首。
據近五月品類熱度榜,面膜類以具有保濕基礎功效的玻尿酸、積雪草為主;精華類榜單中頻現中藥草本植物成分,如人參、山茶花等;面霜類以緊致抗皺功效為主,經典抗皺緊致成分視黃醇及玻色因連續2個月霸榜;潔面榜中,氨基酸熱度不減,接連5個月位居熱度成分榜首,且上榜的多個潔面成分,都同時具備保濕及舒緩功效,如山茶花。
薇諾娜/花西子入局,國貨扎堆“中藥草本”市場
從上述多個表格均可看出,中藥草本植物成分熱度居高不下。
美麗修行大數據發布的《植物成分趨勢洞察報告》顯示,消費者對草本植物成分的關注度持續攀升,且傾向于探索其對產品功效的加成作用。近五年,國貨品牌上市的新品中,積雪草、綠茶、甘草、黃芩、馬齒莧等中藥草本成分屢見不鮮。另據中研網統計,近些年,我國中藥化妝品市場增速在20%左右,高于化妝品行業平均水平,且中藥化妝品行業利潤也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以馬齒莧為例,不僅在7月抖音美白熱度成分榜單中位居第一,在抖音平臺,馬齒莧敷臉和馬齒莧祛斑的相關內容也多次成為熱門。在小紅書平臺,含馬齒莧的筆記數量超7萬篇,商品數量超1100個。國貨品牌“孔鳳春”的王牌產品馬齒莧噴霧在天貓旗艦店銷量已超10萬件,且獲天貓控油爽膚水回購榜第5名的成績。
“中國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中草藥市場,自行業內刮起了一股‘了不起的中國成分’之風后,有越來越多的品牌以中國中藥草本成分為特色,以突破性的功效成分和科學配方,成功出圈。”新銳國貨護膚品牌科蘭緹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其所述,儀美尚也觀察到,近年來,眾多國貨品牌的主打單品都添加了中藥草本成分,如“玉澤大分子白金盾”配方表中的姜根提取物;“薇諾娜賦活修護精華液”中的酸漿萼、牡丹根皮和黃芩根提取物;花西子在產品中添加白芨多糖、白術多糖、蓮花黃酮、白蘞多酚;相宜本草的紅景天系列中運用的紅景天苷,被證實有抗老化與抗老效果,并在《國際化妝品雜志》上發表;科蘭緹同樣在東方植萃原料亳芍根中,提煉出高抗氧高修復活性成分律蒔因,并添加在抗皺緊致系列產品里。
對此,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認為,中藥草本植物成分在國內受捧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對于中國消費者的“文化教育”根基已經很深,加之后疫情時代中藥草本風潮又起,消費者對其已有很好的接受度,“我國消費者因深受中醫中藥文化的影響,對于中藥草本植物成分的喜愛與認知是刻在骨子里的,打破了先有科學依據及明確規定之后再令消費者信服買單的邏輯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費者在推動市場的變革。”
其二,是年輕消費者不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受國際美妝市場帶來的“純凈”、“清潔”、“天然”的影響,兩者加之,對中藥草本植物成分有天生的“好感度”。
廣州麻尚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來成也持有同樣觀點。其指出,“中草藥化妝品的盛行,與年輕消費群體對國潮、國貨產品的喜愛密不可分。”
“國人本身對東方傳統的中草藥認識度認可度就挺高的,而將中藥草本成分應用至護膚領域,也大大提高了護膚品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更適合當代消費者的個性化護膚需求。”科蘭緹負責人直言,隨著更多人意識到中藥草本成分發展的前景可期,未來相關護膚品潛力巨大。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將接受它,并成為中藥成本護膚品的主流購買群體。
偷換概念/虛假宣稱頻現,“中藥草本”亟需統一指標性成分
不過,就在中藥草本植物成分如火如荼發展的當下,市場暴露的問題也屢見不鮮,典型如“偷換概念”、“虛假宣稱”等行為。
如近日在抖音平臺一條播放量破百萬、轉發量破三萬,片名為《咆哮的榔頭》的短視頻紀錄片。片中內容為某護膚品研發工程師怒砸某款號稱“積雪草精粹水”的產品,該產品是將積雪草泡過水后就直接當做中藥草本植物精粹宣傳,被網友戲稱“積雪草泡澡水”,并在配料表里宣稱成分來源是積雪草提取物,但其內并無積雪草提取物。
再如,北京某公司對其備案為消字號的西域雪蓮寶植物精華膏,宣稱添加成分為“純天然”,卻被檢測出含硝酸咪康唑、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三種人工合成化學成分,且“硝酸咪康唑”不能在消字號產品內使用,屬于非法添加成分,宣傳與添加成分不符,為典型的“虛假宣稱”。
對于上述事件,廣東尚品匯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彩妝研發主任林麗雋認為,無論是“偷換概念”還是“虛假宣稱”,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讓產品“聽起來更貴”。
林麗雋向儀美尚說道,草本植物的提取分整株提取和單部位提取,如根、莖、葉、花、果等不同具體部位提取,價格上有很大差異。“不排除部分品牌用的是便宜的添加,但宣傳上模糊化,往價格貴的成分上'靠攏'。”
除此原因外,化妝品違禁詞創始人李錦聰還指出,這類事件頻發,背后原因或許和國家尚未對每種植物原料都規定出統一標準的指標性成分(指植物原料中的主要功效成分)有關,“植物原料應有指標性成分,大部分宣稱添加了植物成分的產品,如果不能標明植物中指標性成分的含量,都有可能存在 '耍流氓行為'。”
對此,張太軍則表示,監管部門之所以還未有明確規定,或許是源于我國現階段對于植物成分的研發還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自2021年新《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頒布之后,國家才正式放開對于中國特色植物原料的開發與應用。”
另外,張太軍還補充道,每顆中藥草本植物中所含成分都有上千乃至上萬種,且不同技術、不同提取方式,都也會讓同一種成分所表達出的功效不一致,這也或是阻礙指標性成分發展的原因之一。
對此觀點,陳來成也有相同看法。“植物產地不統一,植物種植季節和批次間差異性大,提取部位不統一,提取工藝水平不一致,活性成分穩定性不足等,都會造成功效差異。”打個比方,鐵皮石斛有著不同種植產地,其中,霍山鐵皮石斛是道地藥材,別的地方種植的鐵皮石斛就存在差異性。提取的部位差異,也會影響鐵皮石斛的活性成分,提取工藝不一樣,出來的多糖類和其它活性成分也不一樣。
盡管如此,對中藥草本植物成分的未來發展趨勢,張太軍還是持積極的態度,他認為上述負面事件也是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證明這是市場呈現出向上“卷”的趨勢。“未來對于中藥草本植物成分的研究一定會是更科學化、更精準化的。”
陳來成也指出,中藥草本植物成分或能成為避開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出路,“在未來,國貨品牌如果能持續深耕中藥草本植物成分的研發,將傳統中藥資源優勢發揚光大,并開發出特色國產護膚品,必有極大競爭力。”
據此,國家各項規定對于植物原料的應用也在不斷完善中。儀美尚獲悉,今年7月19日,三部委明確提出輕工行業要“加強特色植物原料開發創新,推動活性原料生物制造規模化生產,加大在食品、化妝品等行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