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單爍
在中德生態園河洛埠景觀公園的一角,翠綠的草地上,一棵高大杏樹在山風的吹拂下簌簌搖曳。
這是一棵擁有幾十年樹齡的老樹了。它并非源自園區后期栽植,而是一位生來便扎根在這片土壤上的“原住民”。
然而,在這座理念前衛、規劃先進、產業精尖的園區里,這樣老派的“原住民”還有許多。它們曾扎根在園區居民自有的院落和田地上,有些只是野蠻生長在山坡上,但都被中德生態園以或移栽或干脆原地保留的形式,讓它們以最本真的面貌,與全新建設的園區融為一體。
這是中德生態園所特有的一種生態理念。它以打造“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雙邊利益共同體”為目標,不僅自始至終將綠色生態貫徹在園區開發建設的全生命周期中,并已探索形成一種將綠色生態與經濟效益互為反哺、并駕齊驅的產城共生新模式。

保留與延續:更高階的開發思維
中德生態園中有一處特別的公園式開放區域,名為漢德DZONE(以下簡稱“D-ZONE”)。
值得注意的是,與很多傳統的公園地貌不同,D-ZONE的地形并沒有在開發初期進行找平。今天行走在D-ZONE里,像是行走在低矮的山巒之間,移步換景,錯落有致。
據中德生態園管委生態規劃建設部副部長賈鋒介紹,目前我們看到的這種錯落起伏的地貌,其實是這片土地的地勢原貌:
“在最初對‘D-ZONE’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團隊特意保留了這片區域的原始地貌,以此來保留地緣所特有的原生態味道。”
但原始地貌的極大程度保留,并未與地面建筑與功能的設置發生沖突。據了解,這片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區域內,目前已建成建筑面積1.75萬平方米。其中,單體設計吸納了德國16個州的建筑設計元素。
從產業功能的中德智能技術研究院到教育功能的禮賢館,再到藝術交流功能的藝術鋼琴館,各個功能建筑不僅定位于創意設計優秀企業的聚集,同時還兼容了對外交流合作、音樂以及藝術創作、營地教育等。
“天然的才是最好的”。在中德生態園很多區域的設計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理念的貫徹,能延續就不重建,能保留就不改造。
這一點還鮮明地體現在園區對區域內原生水庫的處理態度:即沒有將水庫的整體風貌進行推翻重建,多年來自由生長在這里的茂密蘆葦叢至今仍舊在水岸邊隨風搖曳;水面上紛飛的水鳥,以及水中大量的魚類,在夜以繼日地對生態的嚴格保護和恢復下,甚至比從前還要更多、更豐富。
就像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在中德生態園成立之前就已經扎根生長在這里的老樹,它們不僅是中德生態園這片土地上數十年乃至百年發展歷程的見證,更已經成為與園區血脈相連、呼吸與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盡最大可能保留了原始地貌、原生物種、原始元素的中德生態園,不僅沒有因受制于這些因素而減配或降低規劃標準,反倒將這些最珍貴的天然寶藏加以發掘利用,使之成為整個園區最具內涵和美學底蘊的一抹靚麗色彩。

讓綠色生態貫穿表里,將低碳環保落到實處
但在低碳節能的維度,中德生態園有一大更為典型的成果——被動房。
這里是國內率先引進德國被動房技術的園區,同時擁有亞洲最大體量的被動房。在這里,目前有40萬平方米被動房在建,朝著打造百萬平方米量級的被動房新城邁進,建成后可實現年減碳量約8萬噸。同時,它引進德國可持續建筑協會(DGNB)評價標準體系,對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實施有效控制。
園區中的許多建筑和組團,在世界級的綠色建筑評選領域中都有折桂記錄:
其中,已經建成使用的被動房技術中心獲得了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HI)認證;
德國企業中心獲德國可持續建筑協會(DGNB)最高鉑金級認證,是亞洲第一個德國可持續建筑協會(DGNB)鉑金獎認證的綜合體;
中德生態園C2組團獲中國首個可持續建筑協會(DGNB)區域金獎認證,中德生態園未來城D1+D2組項目獲德國可持續建筑協會(DGNB)區域預認證鉑金獎。
在中德生態園,被動房的引進不僅僅是一種建筑或一種技術——它帶來的是一整個產業鏈的聚集。
賈鋒介紹,這里以中德生態園被動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德建科”)為龍頭,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建立起了以中德建科為核心的產業聯盟,培育新動能,合作推動技術引領發展:
“我們積極推動被動式產業鏈的建設,重點打造裝配式被動房、新風系統、遮陽、門窗等優勢產業聚集,形成了中德生態園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基地,提升山東省乃至全國的被動房產業技術水平。”
也就是說,在中德生態園,生態的保護、低碳環保工作的推進,與產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升不再是各自為營的、割裂的兩個環節;它們已經成為互為反哺、環環相扣的一個完整閉環和產業生態鏈條,“綠水青山”真正在化作能夠驅動經濟躍升、共創共贏的“金山銀山”。

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但中德生態園所構建的這種基于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健康而動能澎湃的關系,并不僅僅局限于“被動房”這一唯一維度。
畢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是全行業的共識,也成為全行業都在面臨的課題。
但實際上,從企業的維度想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絕非易事。因為在很多時候,生態保護所需要的前期大筆的成本投入、后期高企的維護成本,與我們傳統概念里的“經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悖的。
其實,中德生態園因為對綠色生態理念的堅持,也曾讓他們在招商引資方面經歷過不少挫折與阻礙。
畢竟,大部分企業一切決策的出發點,都是生存、都要以經濟效益為先。而中德生態園對入駐企業的環保要求是極高的。彼時也有許多企業,因為高昂的成本投入、嚴苛的考核標準,對中德生態園的入駐望而卻步。
中德生態園管委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潘偉也向我們講述了園區推行綠色生態理念初期階段,在招商方面遇到的困難:
“在當時,很多綠色生態理念在全國范圍內并沒有達成共識,從企業本身效益來講,這是增加生產成本的。在落戶園區的初期,企業本就需要在拿地、開發、招工等很多事項上進行投入,而在這個節點上,要求企業再投入大量的資金、增加更多綠色生產、減碳排放、節水節電等比傳統生產模式更加復雜的環節,對于很多企業是難以接受的。”
但時間,為中德生態園以及那些最終選擇入駐的企業,論證了他們決策的正確性。
基于對生態保護極其嚴苛的標準,如今行走在中德生態園中,滿目蔥翠、環境宜人、空氣清新。嚴格執行的污水、廢氣處理和排放標準,讓園區內的湖泊、濕地、溪流等水域水草豐美、水鳥紛飛、魚翔淺底。
更重要的是,如今這些企業已經開始享受優質環境保護所帶來的長線的發展紅利。一方面,高標準的低排放、低能耗運作系統的搭建,正在讓園區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感受到節能減排所帶來的成本上的利好;同時,優美的園區環境,讓中德生態園成為了企業接待賓客的最優質的“會客廳”。曾有企業主笑著對園區工作人員說:“在中德生態園招待客人,我們的企業形象都顯得高大上了。”
談到這里,潘偉的語氣中也難掩自豪:“這也是中德生態園能忍下綠色發展中的‘痛’的原因。因為忍受‘痛’的同時,嚴格的自我要求也在使園區變得更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德生態園始終秉承的這種綠色生態的理念,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展示出潛在的澎湃能量。未來,“雙碳”戰略對企業、園區節能減排的要求將會更加嚴格,與此同時,中德生態園已經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使之互為反哺、相互成就的全新綠色生態道路。
而那些至今仍矗立在園區內的、枝繁葉茂的“原住民”們,也將踩在腳下濕潤而熟悉的那一方泥土里,帶著如陳年故友般的溫柔目光,為中德生態園的綠色之旅,一路護航。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