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高菁
“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以充電模式為主,換電模式只能說是一個補充。”
日前,綠能慧充(600212.SH)副總裁何小山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隨著快充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充電時間長的難題會得到解決。
綠能慧充屬于跨界者,2017年正式進入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目前業務涉及新能源充電、儲能、微網行業產品等。
該公司的前身為江泉實業,主要從事熱電業務和鐵路專用線運輸業務。受行業及政策影響,該公司此前幾年業績持續下滑。
為向新能源行業轉型,該公司在2022年以8300萬元收購綠能慧充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的100%股權,并于當年剝離熱電業務,正式更名為綠能慧充數字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綠能慧充披露的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該公司實現營收2.5億元,同比增加113.82%;凈利潤359.6萬元,去年同期凈虧損89.8萬元。綠能慧充表示,上半年營收翻番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業務板塊營業收入大幅增長。
8月30日,在EESA蘇州儲能展期間,界面新聞專訪了綠能慧充副總裁何小山及業務支持中心總監李超,圍繞綠能慧充的企業發展以及行業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以下為采訪內容,刊發時有所刪節。

界面新聞:2021年,綠能慧充通過收購,開始向新能源充電及儲能業務轉型,是出于什么樣的考量?
何小山:綠能慧充原本的主要業務為熱電業務以及鐵路專用線運輸業務,都屬于傳統產業,增長空間有限,疊加相關政策影響,公司最終決定進行業務轉型。
2022年,公司將熱電業務進行了剝離,計劃今年剝離鐵路專用線運輸業務,完成全部轉型。轉型后,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新能源充電、儲能以及智能微網。
界面新聞:綠能慧充主攻快充路線,您如何看待快充的未來前景?
李超: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是當下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行業內對于新能源汽車充電的要求是,要基本達到油車加油的使用感,換算成數據是:充電5分鐘以內,續航達到300公里以上,所有相關設備都要保證充電速度。
中國正處于充電網建設階段,首先是覆蓋城市,其次是跨城際,再次要覆蓋所有郊縣鄉村,最后還要加上一些特殊地區。目前,這些充電網建設指標基本以快充為主。行業內預計,這一建設將持續至2025年。
由此可見,快充其實是行業發展的必要因素之一。現在很多車企的電池,都在向超高倍率發展。大功率快充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點毋庸置疑。
界面新聞:隨著快充電池越來越多,新能源車的換電模式是否仍具競爭力?
何小山:未來行業仍以充電模式為主,換電模式只能說是一個補充。
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將有兩大趨勢。首先,未來直流樁的比重會顯著提升,快充越來越普遍;其次,今年上半年電動汽車的滲透率已經接近30%,這個數字在仍會不斷提升,勢必會推動充電樁技術的進步。
換電模式最大的優勢是耗時短,針對的痛點是新能源汽車充電速度慢。未來隨著快速充電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充電時間問題會迎刃而解。
李超:換電模式的補充作用,體現為它主要是針對一些特殊使用場景,比如:封閉性場景,車、電池、換電、路徑做到完全統一,以及無人駕駛領域。在大規模應用場景下,主要是以充電為主。
界面新聞:為什么換電模式只能作為補充的形式存在?
何小山:換電的優勢在于,一是可以在一些特殊場景里應用,相較于充電更具便利性,二是補能速度很快,基本在5分鐘內能夠完成。這都是充電模式存在的缺陷。
但換電模式具有劣勢,首先是成本問題。換電涉及到電池的租賃、維護、物流、更換等環節,充電則基本只涉及到電費和充電樁服務費。因此,換電的度電成本要遠遠高于充電。
其次是換電的應用場景問題。市面上現有的換電車型非常少,乘用車只有北汽、小鵬、蔚來等個別汽車品牌。換電模式更多地運用在重卡、公交等車型上,應用場景較少。
此外,換電站選址也是一個難點,換電站在前期建設上要投入較高的成本,后期設備維護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在建設前就需要考慮好建設在哪里才能讓利用率最高,不至于虧本。
充電模式則靈活得多,不受場地限制,甚至幾個車位就可以建立一個充電站。目前電動汽車充電模式的普及度更高,也不用擔心利用率的問題。
界面新聞:綠能慧充也將充電樁海外市場作為未來重點之一,如何看待這一市場前景?
何小山: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銷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海外市場充電網建設較差,有很大開發潛力。海外市場增長空間大、毛利率高,目前真正實現出海的充電樁企業較少,還是一片藍海。未來,海外市場一定會是充電樁企業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去年,綠能慧充針對海外銷售,專門布局了海外事業部,從去年開始陸續進入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東南亞和日本等地。
在技術上,綠能慧充專門針對海外市場推出了30-180 kW的歐標、日標產品,且已經取得了CE認證,目前在大力推廣中。
界面新聞:推廣充電樁業務的過程中,有什么難點?
何小山:眼下,國內充電樁業務的推廣有兩個難點。
一是行業內一味地追求成本,而忽略了品牌、技術以及產品的總和競爭力,這對樁企的成本造成了很大的制約。
二是未來投資充電站的社會運營商會越來越少,逐步會被央企、國企和政府平臺,以及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大規模第三方運營商取代。這些投資方對產品的技術、質量以及企業整體的綜合服務能力、配套能力等方面要求較高。這對于所有樁企而言都將是一大挑戰。
界面新聞:儲能也是綠能慧充的主營業務之一,如何看待儲能近兩年的爆火現象,其中是否存在泡沫?
何小山:在“雙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儲能市場擴張迅速。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確定性。
首先,近期儲能企業的注冊數量急劇提升,這其中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真正具備技術實力的企業存在不確定性,其中不乏一些攪局者,故意降低成本、壓低價格,導致大家對行業的認知出現偏離。
其次,政策刺激疊加技術迭代造就的產品成本下降,帶動了市場需求。但同時還伴隨著另一個現象:儲能電站的利用率低,尤其在發電側。
此外,目前儲能市場存在成本倒掛的現象。有的儲能電池價格已經跌到0.5元/Wh。對于投資運營商而言,成本下降是好事,但對于整個市場而言,是埋下了不確定性。相對于成本,綠能慧充更加關注產品的整體性能以及產品能夠為客戶帶來的商業價值。
但儲能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一定是向好的,因為需求足夠多,不同應用場景的市場容量足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