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鹽士 多面金融工作組
8月以來,中小公募迎來高管換帥潮。
近日,泰信基金總經理高宇宣布離職,總經理之位由董事長李高峰暫代;中加基金發布公告稱,由董事長夏遠洋代理總經理。外資公募路博邁基金也在近期迎來趙大年履新。此外,東興基金、京管泰富、富安達基金、太平基金、同泰基金等基金公司也先后迎來核心高管變動。
近年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公募基金“馬太效應”也越發凸顯。作為在老牌公募泰信基金發展壯大過程中功不可沒的“關鍵先生”,高宇因“個人原因”離職的消息引發諸多關注。
近年來,泰信基金在高宇的管理下,走上了快速爬升之路,規模在短短三年間增長了十五倍。然而,高速增長背后泰信產品結構失衡的問題也日漸顯著。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泰信基金旗下貨幣基金規模占基金總規模比例達71.58%,權益類產品占比則不到10%。如今得力干將高宇辭職,新銳基金經理表現不佳,公司股權結構變動也因監管問題不甚明朗。
多重難題面前,泰信基金要如何“自救”?
“關鍵先生”高宇辭職,任期內公募規模3年增長15倍
近日,泰信基金宣布了高宇因“個人原因”從公司離職的消息。在新任總經理履職前,由李高峰暫代總經理一職。
公開資料顯示,泰信基金成立于2003年5月23日,股東均是其所在地的政府投資主體,投資重點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稱得上是一家老牌公募公司。
雖然成立時間并不算短,但在2020年之前,泰信基金的發展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泰信基金凈資產僅為28.65億元。直到2020年高宇加入泰信后,平淡的發展趨勢才得以被打破。
個人履歷信息顯示,高宇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學,是上海財經大學專業碩士導師,被稱為“中國債券市場第一代交易員”之一。曾任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交易中心(上海)副總經理,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金融市場部總監,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證券投資總部副總經理、金融市場總部總經理、金融市場總部董事總經理等,行業經驗十分豐富。
2020年2月,高宇從光大證券離職,加入泰信基金。2020年4月起,高宇開始擔任公司總經理。也正是從這時起,泰信基金的業績一路走高。
2020年一季度末,泰信基金的管理規模為32.68億元,在145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16位。高宇上任僅一年多后,2021年末泰信基金公募規模突破了300億元,2022年三季度末其公募規模突破400億元。
截止2023年6月,泰信基金期末凈資產達到513.35億元,較上年末351.82億元上升45.91%。泰信基金也由此在眾多公募公司中嶄露頭角。
對于近兩年泰信基金發展迅猛的原因,高宇曾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這兩年,我們在維持權益類產品原有優勢的同時,大幅補上了固收類產品的短板。在零售渠道、機構銷售方面,對原有體系重新架構,這對我們業績提升幫助很大。”
高宇在任的短短三年時間,泰信基金規模達到了十五倍的增長水平,說高宇是泰信基金發展的“關鍵先生”亦不為過。
多位新銳操盤手業績“墊底”,32只產品21只收益率為負
雖然高宇帶領泰信基金規模坐“火箭”,但事實上,泰信基金旗下諸多產品收益率卻并不盡如人意。
截至目前,泰信基金11位基金經理管理著32只產品(A、C類合并計算),其中混合型19只、債券型11只,股票與貨幣型基金各一只。從業績表現看,截至2023年9月3日,近一年以來該公司收益率為負的產品有21只,其中收益率下跌超過30%的產品有4只。
老將卸任之后,能夠扛起重擔的“后起之秀”似乎難尋。
截至目前,泰信基金業績墊底的幾只產品為泰新發展主題混合、泰新現代服務業混合、泰信低碳經濟混合發起式C。其中兩只股票均由基金經理黃潛軼管理,剩下一只負責人為吳秉韜。
圖源天天基金網
經查詢,基金經理黃潛軼2021年2月起開始負責泰信現代服務業混合基金,同年8月又擔任泰信發展主題混合基金經理。截至目前,兩只產品的任職回報分別為-52.89%,-27.42%,近一年內跌幅超40%。
圖源天天基金網
兩只產品各自不小的跌幅,也引來了基民對這位基金經理管理水平與能力的質疑。在“泰信發展主題混合基金吧”,時常有股民發帖詢問“請問一下經理,這兩年你都在干啥,賠了這么多?”,也有人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換經理吧”“簡直拿我們的錢在練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民對這位基金經理的不滿。
除此之外,泰信基金自主培養的幾位新生代基金經理,如張安格、吳秉韜、董季周等,業績表現也并不理想。張安格管理的泰信鑫利混合A、C表現較同類產品還有15%左右的差距,吳秉韜目前所持的五只基金與董季周現任三只基金近一年收益均呈負值。
拾鹽士注意到,目前泰信基金表現最好的兩只基金均由董山青管理。這位2004年加入、陪伴泰信近20年的老將依舊一馬當先,旗下產品泰信精選行業混合A、C近一年收益提升超50%,規模分別為1.88億元、3.24億元。
股權變更懸而未決,產品結構失衡或致業績波動
除老將卸任之外,泰信基金股權結構問題也引發業內和監管關注。
企查查顯示,泰信基金是監管獲準籌建的第一家以信托公司為主發起人的公募基金。2021年9月初,山東省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山東信托”)將其持有的45%股權轉讓給了目前的大股東魯信集團后,公司的股權構一直由魯信集團持股45%,江蘇省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國信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國信”)分別持股30%、25%,這樣的股權結構一直維持至今。
6月9日,監管部門披露了對“泰信基金變更股東申請”的反饋意見。
對于泰信基金此次變更股東的申請,監管直指核心,提出七個問題,其中關于兩個股東是否具備主要股東資質的“提問”尤其關鍵。
反饋意見中,監管就魯信集團的“權益性投資余額”提出要求:結合2022年度經審計合并口徑財務數據,論證其符合《關于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中關于控股股東“權益性投資余額不超過本企業凈資產的40%”的要求。
除此之外,央行曾發布的《關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指出,非金融企業、自然人以及經認可的法人控股或者實際控制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應當向央行提出申請,經批準設立金融控股公司。魯信集團在此之前已控股信托公司,如若再控股泰信基金,那是否應申請金融控股公司也成為另一個問題。
至于青島國信,反饋意見中寫道,因其本身不經營金融業務,亦未控制持牌金融機構,因此要求青島國信就是否符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關于主要股東“應當為依法經營金融業務的機構或者管理金融機構的機構”的條件進行論證。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國融證券控股股東的北京長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曾嘗試向青島國信以68億元出售其國融證券牌照,但經歷9個月的波折后,最終因國資審批原因未能成行。
從目前的持股結構來看,泰信基金的股權結構依然“懸而未決”,連同未來總經理的人選一起,隱匿在迷霧中。
此外,通過觀察泰信基金的規模結構可以發現,貨幣基金規模占比超七成,公司產品結構依然存在失衡現象。
據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泰信基金公募管理規模為513.35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僅0.05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為47.77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為98.05億元,貨幣型基金規模為367.48億元;權益類產品(股票型和混合型)規模為47.82億元,占總規模比為9.32%,貨幣型基金規模占總規模比達71.58%。2023年二季度,泰信基金公募規模增長了115.37億元,貨幣基金則以94.23億元的增長成為公司主力。
對于泰信基金產品結構失衡問題,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指出,過小的權益類基金占比,可能會對泰信基金的整體發展和業績提升產生不利影響。泰信基金的貨幣基金規模占比過高,這意味著公司可能會更加關注短期穩定收益的投資機會,而非長期成長型的權益類投資。這可能會限制公司的投資策略和收益潛力。同時,過小的權益類基金占比,可能會導致公司的業績波動較大。
“股票市場可能會出現大幅度波動,如果公司的投資組合過度集中在貨幣基金等低風險資產上,可能會使得公司在股票市場上漲時錯失良機,同時在股票市場下跌時受到更大的沖擊。”柏文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