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高遠山
編輯丨高巖
“本土AI芯片龍頭”寒武紀(688256.SH),最近有點冷。
8月30日,寒武紀公布了2023中報業績。上半年營收約1.14億元,同比減少33.37%;凈利潤虧損約5.4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三年以來,寒武紀連年虧損。2020年,虧損4.35億元、2021年虧損8.25億元、2022年虧損12.57億元。加上中報虧損數據,上市以來累計虧損近31億元.當初寒武紀頭頂“AI芯片第一股”光環在科創板上市時,首發募集資金25億元,還不及上市以來虧損總金額。
不過,這25億元并非寒武紀唯一從股市上獲得的資金。今年4月,寒武紀定向增發新發股份1380萬股,募集資金16.5億元,主要用于先進工藝平臺芯片項目、穩定工藝平臺芯片項目和面向新興場景的通用智能處理器技術研發等。
而且,因為連年虧損,寒武紀上市以來也沒有給股東分紅的動作。而寒武紀IPO前的重要股東,不少選擇了清倉式減持。
今年4月份,受ChatGPT概念影響,“本土AI芯片龍頭”寒武紀股價開始爆發,股價最高飆漲了378%,市值重返千億。
從今年以來截至8月24日,蘇州工業園區古生代創業投資企業、南京招銀電信新趨勢凌霄成長股權投資基金,以及湖北長江招銀成長股權投資均清倉減持寒武紀,分別套現10億元、3.88億元與1.91億元;此外,國投上海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也2次通過減持套現11.8億元,目前持股僅剩0.89%。而國投旗下的另一家基金寧波瀚高投資則于今年3月6日也完成了清倉,套現1.14億元。
伴隨著中報業績不佳,寒武紀股價稍有回落。9月1日,寒武紀下跌6.28%,報收148.83元/股,較今年高點271.47元縮水了45%,總市值620.02億元。
業績不佳,寒武紀裁員降本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透露,寒武紀以及寒武紀子公司均出現裁員、降薪。其中,控股56.32%的子公司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行歌科技”)的軟件部門裁員近半,硬件部門只保留少數員工,新項目已暫停。但該消息未獲寒武紀證實。
但對比寒武紀今年和去年中報數據,去年上半年,寒武紀研發人員數量為1207人,今年這一數據降低至980人,研發投入同比減少23.32%。也側面證實了寒武紀裁員降本的傳聞。
行歌科技專注于車載智能芯片,目前聚焦研發智能駕駛芯片。其總部在南京,肩負著寒武紀布局車載智能芯片應用場景的重要使命。
在寒武紀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行歌科技被陳天石給予厚望。他當時表示,寒武紀不會缺席車載智能芯片這樣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2022年,陳天石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正式公布了關于行歌智能駕駛芯片的基本信息,包括算力超過200TOPS、7nm制程工藝,以及獨立安全島、成熟軟件工具鏈等。
今年1月5日,行歌科技與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英博超算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稱要構筑智能駕駛生態共同體。
與寒武紀一樣,行歌科技一經成立就成為了資本的“香餑餑”。
2021年9月,行歌科技收獲了來自寧德時代、蔚來汽車、上汽集團旗下尚頎資本與金茂資本的戰略投資,融資金額數億元。同年12月,聯想集團、涌鏵投資加碼。
截至目前,行歌科技已連續完成四輪戰略融資,投資機構還包括國科投資、商湯科技、博世中國、招商局創投等。
來源:IT桔子
與融資火熱不同的是,行歌科技在2022年的營業收入仍然為0,凈虧損2.48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1.61億元。
來源:寒武紀2022年報
直到今年6月1日,寒武紀還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然而今年上半年,《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行歌科技裁員降本,項目停滯。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對于裁員原因,行歌科技員工稱,“應該不做了,放棄了”。還有一位自稱其身份為中層領導的員工表示,“落地項目較少,基本都是PoC”。其所指的PoC為Proof of Concept,即概念驗證,通常是企業進行產品選型時或開展外部實施項目前,進行的驗證性測試。該人士進一步表示,裁員更大的原因是“公司大方向”的考慮。
而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8月31日的公開表態則部分印證了上述判斷。
8月31日,寒武紀董事長、總經理陳天石也在公司中報業績溝通會上,公開回應了業務調整及裁員事項。據“澎湃新聞”報道,陳天石說:“公司充分評估行業和市場發展,基于歷史及預估的投入產出數據對各個業務線進行了調整,目前研發隊伍結構合理、技能全面,能夠有力支撐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
6年半虧47.36億,但“借東風”股價今年漲378%
與子公司行歌科技一樣,寒武紀也不賺錢。自2017年公開披露財務數據以來,寒武紀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數據顯示,2017年-2022年,寒武紀的凈利潤分別是-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4.35億元、-8.3億元、-13.25億元,6年累計虧損近42億元。
來源:wind
對于虧損的原因,寒武紀稱其中之一就是公司為確保“云邊端”芯片產品及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的高質量迭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研發人員薪酬、流片費用、研發設備及IP對應的折舊和攤銷等費用較上年同期顯著增加。
寒武紀也不缺資本的保駕護航,2022年,其前十大股東中,國投基金、招商銀行投資基金、阿里創投等赫然在列。
有了底氣,在研發投入方面,寒武紀向來出手大方。上市以來的2020年至2022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7.68億元、11.36億元、15.23億元,遠高于同期營收的4.59億元、7.21億元、7.29億元。研發費用率均超100%,研發投入也遠超國內同行。
研發人員在寒武紀的員工中占比8成左右,在研發投入中,研發人員的工資又占了大頭。
2019年2022年,寒武紀研發人員從680人增至1205人,研發人員平均年薪也從41.65萬元增至72.38萬元。
如今公司遲遲未能盈利,不斷增長的研發投入對寒武紀的經營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巨大的研發投入和高質量的研發團隊頗被投資者看好,雖然公司未能盈利,寒武紀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卻一騎絕塵。
來源:wind
今年以來,寒武紀股價一路狂飆,最高摸到271.47元/股,較年初上漲378%。
浙商證券認為,OpenAI于2022年12月推出的對話AI模型ChatGPT,一經面世便受到廣泛關注。以ChatGPT為代表的的AI應用蓬勃發展,對上游AI芯片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I新時代有望加速AI芯片成長。寒武紀作為國內自主AI芯片企業地位稀缺,給予“增持”評級。
廣發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寒武紀云端業務收入2022年高增長,2023年增長有望加速。
遭股東拋售后,寒武紀能否等來“生命大爆發”?
研制芯片的寒武紀,自然有著很強的科創背景。創始人陳天石出生于1985年,16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后又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博士,此前就職于中科院計算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5年,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中科院計算所的支持下,陳天石主導的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紀”首次成功流片。隨后,陳天石帶著原型芯片,拿下了來自中科院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這也成為陳天石創業的起點,2016年3月創立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寒武紀創立后,憑借自己的芯片實力,迅速傍上了華為的“大腿”,負責為華為海思提供終端智能處理器IP,從華為mate10到華為mate20,寒武紀一直與華為合作。
2017年、2018年,寒武紀的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分別為771.27萬元、1.1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8.95%、99.69%。
但2019年起,華為在自研芯片中開始采用自研的NPU處理器,兩者“分手”。2019年,寒武紀的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降為6877.12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降為15.49%。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被問及與寒武紀的合作時,曾說,“為什么要構建新架構來支持AI芯片,這是基于華為對AI的理解,基于端邊云對AI的需求自然產生的。寒武紀也很好,但無法支持我們的全場景。”
眼見華為的大腿越走越遠,寒武紀轉向做智能計算集群系統,2019年、2020年該項業務營收分別為2.96億元、3.26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66.72%和70.96%,客戶主要為政府機構及相關客戶。
2021年,寒武紀又拓向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提出“云邊端車”的戰略布局,成立子公司寒武紀行歌(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行歌科技”),主要從事智能駕駛芯片的研發。該項業務營收占比從2020年的4.54%躍升至2021年的24.29%。
但該項業務的業績表現并未持續,2022年,該項業務收入從1.75億元萎縮至0.39億元,營收占比再次降至5.19%。
同時,2022年12月,美國商務部再拉實體清單,寒武紀的多家子公司被列入名單,包括成立不久的行歌科技。行歌科技也因此陷入“裁員風波”,一位剛從行歌科技離職的軟件業務員工向“新浪科技”表示,行歌科技軟件人員裁了一半左右,新項目也突然停了,目前看是只準備維護下老的產品。“具體原因也沒明確說,估計是因為制裁。”
寒武紀雖主業變動頻繁,但也有不少機構、專家對其仍懷抱“期望”。國信證券認為,寒武紀是引領“芯二代”的先鋒。AI芯片的市場規模將由2019年的110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726億美元。國信證券進一步解釋,寒武紀的算法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憑借先發優勢和國內市場規模優勢,有望在AI芯片領域領先全球,實現國產化。
2022年,寒武紀的另一項業務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業務迅速增長,從2021年的0.8億元增長至2022年2.19億元,營收占比從11.13%升至30.1%。
“未來,隨著對AI算力需求的高速增長,以及芯片國產化趨勢的加速,寒武紀有望迎來發展的黃金期。”天使投資人、互聯網專家郭濤表示。
地質學上,寒武紀時期位于大約5億年前,當時的地球迅速地誕生了門類眾多的動物。因而這個時期成為了被國際學術界列為“十大科學難題”之一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寒武紀的創始人們,想借地球自然史上曾經的“生命大爆發”來憧憬人工智能即將迎來的大爆發。因此為公司取名寒武紀。
你認為寒武紀能否迎來大爆發?有何建議?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