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產力 云柯
編輯|布魯斯
近日,芯片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軟銀旗下的半導體IP巨頭——Arm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文件,正式申請在美上市。
Arm處于芯片的上游,主要經營模式是通過設計ip,包括指令集構架、微處理器、圖形核心、互聯構架,然后授權給芯片廠商,幫助后者更快捷的設計芯片。
從收入構成來看,Arm的賺錢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許可證賺錢(占比總收入為37%);另一個則是利用特許權使用費賺錢(占比總收入63%)。
Arm收入構成(圖片來源:ARM招股說明書)
許可證模式指的是,其他公司在用Arm的架構設計芯片時,需要給其一筆授權費,用一次給一次。而特許權使用費模式則是芯片廠商用了Arm的構架,把生產的芯片賣出去以后,Arm再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抽成。
目前,Arm讓全世界99%的智能手機都用上了自己設計的芯片架構。蘋果、英偉達、高通、三星等科技巨頭,都是Arm的客戶。
但別看現在的Arm風光無限。然而,在pc時代,Arm卻被英特爾完虐,直至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才開始鋒芒畢露。
時間回到1980年代初。艾康電腦經過持續研發后,推出了Arm處理器;1985年,Arm1誕生(但從未被商用);1986年和1990年又分別推出了Arm2和Arm3。
在這個過程中,Arm的處理器在英國教育計算機市場獲得了短暫的成功,其銷量使艾康電腦的利潤大幅增長。1979年至1983年,艾康電腦的利潤從0.3萬英鎊大漲到了860萬英鎊。
之后,蘋果剛好正在為其即將上市的牛頓掌上電腦Newton MessagePad尋找一種合適的移動處理器。而Arm芯片具有低功耗和高效能,非常符合掌上電腦這種小型硬件設備。這時蘋果的芯片代工合作伙伴VLSI將艾康介紹給了蘋果。
但當時艾康電腦的錢不夠用。于是1990年秋天,蘋果、VLSI和艾康花了六周時間就合資事宜進行談判,最終決定蘋果出錢、艾康出人、VLSI提供工具技術,三家公司共同創立一家芯片合資公司,公司名為Advanced RISC Machine”,簡稱Arm。
成立之后,以Arm為代表的做精簡指令集架構的芯片公司,遭到芯片巨無霸Intel的打擊。當時英特爾的復雜指令集受益于先發優勢,雖然與整個精簡指令集的反抗陣營為敵,但是建筑在Wintel聯盟(即兩家公司在PC產業內密切合作,以推動windows操作系統在基于英特爾CPU的PC機上運行的打壓)基礎上的軟硬件生態已經牢不可破,這讓精簡指令集在個人電腦領域無所作為。
復雜指令集打敗精簡指令集,兩者間第一次交鋒的成敗關鍵,不在于技術,而是商業慣性。
在pc市場失敗,沉默了好幾年后的Arm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浪潮,成為該領域的芯片構架王者,這一切快得讓Intel來不及反應。擴展開來講,Arm的精簡指令之所以能抓住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會,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01 搭上蘋果這個硬件王者的快車
1997年陷入低谷的蘋果迎回喬布斯,基于尋找現金的喬布斯,趁Arm在1998年上市的時機,將蘋果對Arm的持股降至14.8%,獲得11億美元的現金。
拿到這筆錢的喬布斯,于2001年推出iPod。這款劃時代的音樂播放器,吹響蘋果振興的號角,2007年蘋果又推出iPhone開始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兩個超級爆款,都是使用的Arm架構芯片。
連喬布斯這種對硬件性能極致要求的人都使用Arm的產品,你想想其他切入移動互聯網的玩家會怎么做?
毫無疑問,跟隨。安卓入局之后,Arm徹底無人能擋。
02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
在科技行業,研發投入的強度與技術的先進性,具有正相關性。
以最新一期的年報數據為例,Arm研發投入強度在可比公司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從Arm招股書來看,2022財年公司在北美、歐洲和亞洲擁有全職員工5963名,其中專注于研究、設計和技術創新的員工約占80%,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為42%。而且Arm的研發投入強度在遞增,2021年、2020年,Arm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37%和40%。
來瞧瞧幾家生命力旺盛的芯片公司的研發投入,英偉達、AMD、英特爾同期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分別為27.2%、21.2%和27.8%。
再看看過去幾年全球互聯網公司中研發投入強度最高的兩家公司Meta和百度。Meta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為30.3%,百度的核心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為22.4%。
華為的研發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的,它有20萬人,一半是搞技術的(Arm 80%是搞技術的),研發費用占總收入比例為25.1%。
Arm、英特爾、百度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對比分析(數據來源:企業年報)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是Arm可以一直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原因之一。
03 較低的產品定價
特許權使用費模式,作為Arm最賺錢的業務,定價卻出奇的低。
具體定價為產品價格的1%-3%,也就是說一個100美元的芯片,按照1%-3%的比例,需要支付給Arm1-3美元。
1%-3%的收費比例看似并不低,但問題在于Arm的收費對象是芯片,而不是終端的手機。據火星數據研究所根據Arm2019年披露的數據測算,公司平均一個CPU的特許權使用費才16美分,折合成人民1.1元。我們出門買瓶可樂的錢,都可以買3個Arm的特許使用權!
對比其他類似高科技企業,把自己的專利授權給硬件企業使用時,他們的產品定價都是針對終端產品收費,普遍收取的費用要遠遠高于Arm。
比如,高通提出的專利費率為:一部使用高通標準必要專利的3G、4G、5G多模手機,需要給高通專利費的比例為該手機原價的3.25%。也就是說,一款手機價格3000元/臺,高通就要向其收取97.5元的專利費。
再比如汽車專利池Avanci。早在2018年初,其許可費為每輛車15美元,并宣布不漲價。2022年,Avanci宣布4G許可費用調整為每輛車20美元。2023年8月,Avanci發布5G計劃(含4G/3G/2G),許可費為每輛車32美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占據市場支配地位的Arm,針對下游客戶的產品定價并不高,這也是其市場占有率高達99%,收入和利潤規模卻不是特別大的核心原因。
04 低耗能產品領域的“王者”
Arm的精簡指令構架,在移動設備領域具有較高的技術優勢。
移動互聯網開始時,Arm并不是一家獨大,英特爾X86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但英特爾的X86最終卻敗給了Arm。
原因在于:
X86作為復雜指令集的處理器,經常性調用的指令大約有20%,其他大部分指令集只不過是“待命狀態”,這就大幅增加了硬件功耗。Arm作為精簡指令集的處理器,以少、精為主要特點,尤其是常用的計算指令,更多的衍生指令則可以依靠這些基礎指令組合來執行,這就有效降低了電池功耗。
對于手機而言,由于機身限制,可以裝載的電池容量有限,且需要隨身攜帶,計算指令設計的過于復雜,就會導致手機續航大幅縮短。而計算指令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設計的越精簡,則可以大幅提高手機續航能力。
正是因為作為手機處理器,X86“無效功能設計”太多,Arm才能擊敗X86成為手機芯片構架領域的絕對霸主。
05 芯片構架領域擁有大量專利
根據Arm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公司擁有或共同擁有已發布的專利數量約為6800項。
比如,Arm的核心專利之一——使用可編程重要性數據的數據處理設備和方法,專利號為US9766857B2。該專利可以減少CPU的不必要計算能力,進而減少能量消耗、提高性能。
US9766857B2的摘要及附圖(來源:知產寶數據庫)
Arm在手機芯片構架領域積累了大量專利技術。有了這些專利技術以后,其他公司想要進入手機芯片架構領域,就得掂量掂量了。
有一個現成的例子,能反應Arm專利護城河的強度。
8月28日,“中國RISC-V專利聯盟”正式成立,聯盟理事長、芯原股份創始人戴偉民表示:
“想要發展好RISC-V產業,需要解決潛在的專利問題,雖然RISC-V指令集是開源的,但在微架構實現上,IP行業領先者Arm等公司做了非常多的專利布局,RISC-V產品很可能會掉入專利陷阱。為保護RISC-V產業聯盟會員,可借鑒2005年微軟與Linux專利戰歷史,把RISC-V企業的專利整合起來,大家聯合應對Arm等機構的專利挑戰。”
潛在對手的肯定,是對Arm專利技術最大的肯定。
展 望
Arm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并已成長為占據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那么,Arm為何不提價賺取更多的商業回報呢?
其實Arm不是不想。
在Arm被孫正義收購以后,公司想切換收費對象,從對芯片廠商收取許可費,到轉向終端設備廠商收取。
簡單來講,就是過去根據芯片的價格按比例收取費用,現在根據手機的價格按比例收取費用。而芯片價格一般僅占到手機價格的10%至20%,這意味著如果許可費的比例不變——Arm這種轉變相當于變相將售價提高5至10倍。
不過,移動芯片市場主要由蘋果、三星、高通、華為、聯發科等少數巨頭把持,Arm想要徹底改變定價方式,并不是一家容易的事。想要改變游戲規則,光靠談判可能性不大,只有像Avanci那樣直接“掀掉桌子”,大打專利戰才有可能,只是Arm或者說孫正義有這個勇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