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高菁
“(儲能)價格下行的曲線仍在路上,沒有探底。電芯0.5元/Wh不會是分水嶺,未來可能會比這個更低。”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光儲充大會期間,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的采訪時表示。
當前,儲能行業低價內卷態勢加劇。
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數據顯示,以2小時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不含用戶側應用為例,7月中標均價1.1元/Wh,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3%,與今年1月相比下降27%。集采4小時儲能系統的最低報價已跌破0.9元/Wh。
8月初,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宣布,為加速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產業規模化落地,到今年底,楚能新能源280 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價格同比降本約40%,儲能鋰電池市場正式進入0.5元/Wh時代。”
在田慶軍看來,這種態勢仍將持續。他指出,價格下行對儲能行業而言并非是壞事,反而是大發展的條件之一。
田慶軍表示,近年風電、光伏行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正是因為成本急劇下降,讓開發商、投資者賺到了錢,行業自然而然地被拉動起來。儲能行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田慶軍還提到,隨著儲能裝機規模在現有基礎上呈幾十倍式地增長,電力的峰谷價差將迅速縮小,屆時儲能若想盈利,則必須要降低一次性的投資成本。
峰谷差價套利為工商業儲能主要收益模式之一,指在電價谷時從電網購買低價電為儲能系統充電,電價峰時利用儲能系統供給負載,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儲能價格未來一定會繼續下行,儲能度電成本1毛錢指日可待。企業想存活下去,只能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去降低成本,沒有別的辦法。”田慶軍說。
中國儲能出海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據高工儲能的消息,今年的德國慕尼黑Intersolar Europe 2023展會上,有上百家中國儲能企業參與。遠景在東南亞、歐洲等海外市場也連續斬獲多個百兆瓦級項目。
田慶軍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內卷也開始從國內轉向國外,疊加海外市場的交付風險,其情況未必好于國內。
“國內的競爭會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國外的競爭則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會引起反制。所以中國企業出海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做一些聯合,相對地形成一些共識,不要卷得太厲害。”
近幾年,中國儲能產業新增入局者數量遞增。據第一財經統計,2018年-2022年,新增注冊儲能相關企業數量分別是3631家、4509家、4006家、7088家和37045家。
賽道的火熱也滋生出了潛在的風險。
田慶軍表示,目前儲能的門檻被嚴重看低了,“一個儲能電站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塊的電芯,每一塊電芯出問題都可能會導致整個系統癱瘓,這其中的技術門檻非常高。”
在他看來,如今在資本的助推下,許多不具備相關能力的企業也開始做儲能,為整個行業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據田慶軍透露,目前很多開發商在選擇企業的時候,只從價格和電芯品牌兩個維度進行判斷。他對此表示: “首先,價格并不是全部,還應關注合作伙伴在全過程的額外價值創造;其次,電芯不等于儲能系統,一個好的系統離不開好的電芯,但好的電芯未必能做出好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