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李彥慧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了大英博物館文物丟失風波持續升級、脫口秀演員漢娜·蓋茨比參與策劃畢加索新展,以及講述美國總統拜登白宮政治生活的新書即將出版等內容。
01 大英博物館文物丟失丑聞持續發酵
界面文化此前報道了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發現館藏丟失受損,已解雇一名員工的消息。自8月16日大英博物館發布聲明證實館藏丟失以來,關于這座著名博物館的爭議還在持續。

8月25日,時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Hartwig Fischer)宣布辭職,為自己沒有認真對待2021年的一則安全警告而道歉。兩年前,古董商伊泰·古拉德爾(Ittai Gradel)曾聯系大英博物館,警告他們機構內部有“小偷”。他發現三顆藏于博物館的寶石在eBay上出售,并提供了相關證據,擔心這三枚寶石只是被盜文物的“冰山一角”。《泰晤士報》報道稱,大英博物館在得到古拉德爾的提醒后開展了一項調查,并很快得到結論:沒有發生任何意外。費舍爾在辭職聲明中表示:大英博物館沒有對2021年的警告做出應有的回應,對現在暴露出的問題也沒有進行全面處理,自己將承擔此次事件的責任。
26日,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英國前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向英國廣播電視公司(BBC)證實,“大約2000件”藏品失蹤。大英博物館稱,這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19世紀的文物最近并未展出,而是出于學術和研究的目的長期存放于一個儲藏室里。據BBC報道,這些丟失的文物已經消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部分文物最后在eBay上以遠低于實際價值的價格出售,一件價值高達50000英鎊的羅馬文物以僅僅40英鎊的價格售出。
但《衛報》文章指出,由于大英博物館記錄不善,許多疑似從中被盜的無價文物可能永遠無法找回。古拉德爾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他被告知博物館并未對丟失的數百件藏品進行適當編目,因此即使找回,也很難證明它們屬于博物館。他曾了解到,工作人員發現幾乎942顆未注冊的寶石全部丟失,但博物館僅把這900多顆寶石作為一個整體記錄在冊,并未對每顆寶石進行詳細登記。古拉德爾表示,這種做法會導致寶石極易被盜:“它們未經任何登記就在那里躺了兩百多年。”這也為找回文物增加了難度:“如果無法確定它們的身份,要如何將它們送回博物館呢?”
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奧斯本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博物館正努力尋回部分丟失文物。但此次事件已對博物館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首先,大英博物館的專業性遭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衛報》稱,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打擊非法文物的專家克里斯托斯·齊羅賈尼斯(Christos Tsirogiannis)評價說:“(大英博物館)丟失的文物數量巨大......沒有專家能預料到這種情況會發生在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當中。”致力于從世界各地尋回被盜藝術品的專業人士克里斯托弗·馬里內洛(Christopher Marinello)同樣對此事表示驚訝:“(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也應該是安全方面的標桿。”
大英博物館內爭議文物的歸屬問題也再次引發關注。《衛報》指出,大英博物館文物丟失事件為要求博物館歸還爭議文物的支持者們提供了新的動力。一名英國國會議員表示,此事暴露了大英博物館以安全為由拒絕歸還爭議性文物的荒謬。此前,大英博物館以1963年修訂的《大英博物館法》(British Museum Act)禁止其返還藏品為由,拒絕返還希臘帕特農神廟的雕像以及非洲的貝寧青銅器。
致力于研究非洲被掠奪的文化藝術品歸還問題的組織APPG-AR主席貝爾·里比羅-艾迪(Bell Ribeiro-Addy)向《衛報》表示,這一法案應該被修改。“他們給出的最具侮辱性的理由之一是,要么文物所屬國無法保護文物,要么文物將在所屬國家被盜,但在這個國家卻有人把文物放在eBay上賣!”

早在1983年,希臘政府就正式向大英博物館提出了永久歸還帕特農神廟雕像的要求。該雕像于19世紀被當時英國駐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使額爾金伯爵七世(Thomas Bruce)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政府從額爾金伯爵手中將雕像買下后,永久性移交給大英博物館。1817年,該雕像開始向公眾展出。希臘考古學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Greek Archaeologists)負責人德斯皮那·庫蘇巴(Despina Koutsoumba)在接受BBC采訪時說:“我們想告訴大英博物館,他們不能再說希臘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得到了更多的保護......很明顯,希臘的文物不會在大英博物館——而要在希臘——得到很好的保護。”希臘文化和體育部長莉娜·門佐尼(Lina Mendoni)也對大英博物館的安全性表示了懷疑,館內文物丟失的調查讓希臘更加堅定了其“永久歸還帕特農神廟雕像”的要求。
今年3月,梵蒂岡將三塊收藏了兩個多世紀的帕特農神廟雕像碎片還給了希臘。同樣在3月,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稱他將堅持前任首相利茲·特拉斯(Liz Truss)和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承諾,保護大英博物館的寶藏。他發誓自己會保護帕特農神廟雕像不被送回希臘,并稱它們仍然是英國的“巨大資產”。
針對丟失文物引發的一系列爭議,大英博物館的發言人表示:“我們非常認真地對待我們收藏的所有物品。這次事件是非常罕見的。”他指出,大英博物館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社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借出4000多件文物,他們致力于讓更多人接觸到館內的“寶藏”。這位發言人還表示,大英博物館已經修訂了相關的安全條例,并啟動獨立調查以確保類似事件不會再發生。
02 脫口秀演員漢娜·蓋茨比參與策劃畢加索新展
2023年是著名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逝世50周年。這位藝術家創作了部分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是一名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畢加索曾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女人——“女神和腳墊”。隨著反性騷擾運動的開展,藝術家正在被重新審視。用21世紀的眼光來看,畢加索可能被視為一個厭女者和怪胎。
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目前正在舉辦一場頗有爭議的畢加索展覽,名為“巴勃羅式:漢娜·蓋茨比眼中的畢加索”(It’s Pablo-matic: Picasso According to Hannah Gadsby)。展覽由澳大利亞脫口秀演員漢娜·蓋茨比參與策劃,呈現了畢加索的50件作品與當代女性主義藝術家的49件作品的“分庭抗禮”。

蓋茨比2018年在網飛(Netflix)單口喜劇特集《納內特》(Nanette)中,直截了當地表示畢加索有厭女癥。按照《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說法,這場展覽是由討厭畢加索的人參與組織的,蓋茨比說自己“真的、真的很想打他一拳”。但另一位策展人麗莎·斯莫爾(Lisa Small)則表示,他們組織這場展覽并不是想證明畢加索的作品無足輕重,而是想要說明藝術中被物化的女性以及男性的凝視。
這一展覽呈現了畢加索從天才到厭女者的多面、復雜的形象,自6月2號開幕以來就遭到了猛烈的抨擊:《藝術新聞》(the Artnews)稱該展覽是“災難性的”;《紐約時報》藝術評論家杰森·法拉戈(Jason Farago)說自己“悲傷而尷尬”地離開了展覽;有觀眾在社交媒體推特上戲謔地表示,該展覽“結束了文化戰爭”。


在今年秋天上線的新紀錄片《畢加索:美女與野獸》(Picasso: The Beauty and the Beast)中,BBC也探討了畢加索與女性的話題。《衛報》介紹稱,該紀錄片將聚焦這位被認為徹底改變了20世紀藝術的畫家充滿矛盾的人生。片中提到:“畢加索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記錄了一個世紀的混亂、希望和絕望。他的藝術可能是殘酷的,但他在苦難中捕捉到了美。”畢加索被紀錄片描述為一個“既溫柔又殘忍的”矛盾的人,認為他不僅留下了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也留下了一系列麻煩的人際關系。
畢加索的孫子奧利維爾·維德邁爾·畢加索(Olivier Widmaier Picasso)在片中說“用今天的標準來評判過去的你是很難的”,并試圖以此為自己的祖父辯護。他日前告訴《觀察者報》(the Observer),自己的祖母瑪麗·泰蕾茲·沃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常常回憶與畢加索在一起時的興奮——盡管在他們的女兒出生后,畢加索就拋棄了她。“我的祖父和每個情人之間都存在愛情,沒有人被迫做任何事,”奧利維爾說,“巴勃羅·畢加索就是巴勃羅·畢加索。他不是普通人,我祖母在見到他的時候就知道他結婚了。”他補充說,如果畢加索今天還活著,他至少還能為自己辯護:“攻擊一個五十年前、一個世紀前、兩個世紀前死去的人并不是什么勇敢的事。”
《衛報》的報道稱,當畢加索家人聽說布魯克林博物館要舉辦關于畢加索的展覽時,他們沒有拒絕任何授權,因為“任何人都能以任何他們希望的方式談論畢加索”。
03 關于美國總統拜登在任前兩年的新書將于下周出版
講述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白宮政治生涯的新書《最后的政治家》(The Last Politician: Inside Joe Biden’s White House and the Struggle for America’s Future)將于下周(當地時間9月5日)在美國出版。作者富蘭克林·福爾(Franklin Foer)在書中講述了拜登擔任總統的前兩年(2020-2022)中面對的一系列危機,以及這些事件背后不為人知的內幕。

當地時間8月29日,《大西洋月刊》發布了書中部分關于美國在阿富汗撤軍的摘錄,書摘呈現了拜登在總統作戰室看到事態發展、確信自己做出了正確決定的過程。
盡管福爾沒有為書中拜登的私人言論提供信息來源,但據其出版商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稱,該書基于“與幾十年來拜登聯系密切的核心顧問圈子的緊密接觸”。
關于80歲的拜登是否會因太老而無法有效完成他的第二個任期的爭論從未停止。根據《衛報》的報道,長期以來美國民調都顯示選民們對拜登的年齡過大有所憂慮。當地時間8月28日,美聯社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事務中心(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發布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有77%的受訪者認為,拜登太老了,即使連任也無法發揮作用;但只有51%的受訪者表示,如果77歲的特朗普回到白宮,他的年齡會成為一個“問題”。

福爾沒有回避拜登的年齡問題。他在《最后的政治家》中寫道:“私下里,他(拜登)偶爾會承認自己覺得累了。”同時他也指出,年齡賦予了他“經驗和沉著的風度”,豐富的政治經驗則被視作拜登的一項重要資產。
福爾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約撰稿人,著有《沒有思想的世界》(World Without Mind:The Existential Threat of Big Tech),該書描述了科技巨頭如何對新思想的誕生帶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