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初曉萌
國無商不興,城無商不榮。
培育優良的營商環境,不僅是一個地區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更是一座城市高發展的后勁所在。
將目光投向沂水之畔,作為“三圣故里”、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山東臨沂,除了是一座文化古城之外,還因“北方最大的商貿和物流中心”等特色產業而聞名。正如業界所言:“南義烏,北臨沂?!鄙藤Q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在臨沂市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而作為臨沂的主城區之一,河東區一直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
在去年臨沂市對縣區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中,河東區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評價兩項指標均列全市第1名,是唯一一個“雙第一”的縣區。不僅如此,今年是河東區的“重點突破年”,河東區安排部署了“七大突破工程”,以更有力的舉措優化營商環境,賦能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品質河東”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五個帶頭”是關鍵
在位于河東區的光伏產業園區,歐達年產10GWp光伏組件及2GWh智慧儲能系統生產基地,4條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正在運行。項目從開工到達產僅用了175天,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運營。自去年8月18日,基地一期N型TOPCON高效光伏組件首件下線,至今已有1GW的產品銷往全國及世界各地,產值超10億元。
今年6月,在同一光伏產業園區,臨沂力誠新能源4GW高效組件投產暨8GW異質結電池奠基;7月8日,山東歐圣達新能源有限公司4.8MW分布式光伏項目開工……河東區力爭用3至5年時間,打造年產值過500億元的光伏產業園區。
這樣的項目發展速度,得益于河東區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和為企業提供的“保姆式”服務。
秉持著“一切工作到企業”的理念,河東區全力營造“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營商環境。在7月12日舉行的河東區優化營商環境暨行政執法領域突出問題集中整治會議上,河東區委書記姚運明表示,“在推進營商環境過程中,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關鍵在區級領導,重點是要做到五個帶頭?!?/p>
帶頭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一切工作到企業,區級領導要帶頭深入企業,了解企業訴求,看企業存在什么困難,全力幫助解決。特別是如果企業主動找上門,要認真接待,真正為企業搞好服務。
帶頭強化效率意識。為企業服務速度要快,對企業的訴求,要立即安排、定期調度,能解決的,要第一時間解決;確實解決不了的,要向企業做好解釋工作,贏得企業的理解支持。
帶頭強化誠信意識。對招商項目簽訂的協議,要想方設法抓好落實;對招商引資過程中的歷史問題,要認真研究,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國有企業也要強化政治意識,落實政治責任,對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黨委、政府確定的事項,要高度重視,全力以赴解決到位、落實到位。
帶頭強化廉潔意識。為企業辦事,核心是依法依規,目標是促進發展,區級領導和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強化廉潔意識,做到防微杜漸。紀委監委、營轉辦要加大明察暗訪力度,對服務企業敷衍塞責甚至“吃拿卡要”的,要依法依規嚴肅問責、絕不姑息。
帶頭強化抓營商環境的意識。對分管領域的工作,要始終牢牢抓在手上。要牢固樹立“抓好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不抓營商環境就是失職,抓不好營商環境就是不稱職”的理念,不管是分管哪個領域的工作,如果發現營商環境方面的問題,要立即過問,立即調度,立即解決,及時回復,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每個人都要當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在推進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區級領導干部要做到‘五個帶頭’,要挺身而出‘敢擔當’,對待企業和群眾訴求,多說‘行’,少說‘不’,努力做到‘受理為常態、否定為例外’。”姚運明說。

聚焦鄉村振興 吹響“機械強農”號角
春耕期間的田間地頭,各類專業化農業機械設備馳騁于農田之中,或連片作業,或包片作業,亦或組團作業,到處一片忙碌景象……
農業機械化高標準作業是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關鍵,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助推器。近年來,河東區吹響“機械強農”號角,實施優勢產業集群壯大行動、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行動等,推動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
為激發農機行業創新發展活力,解決當前存在的審批環節復雜、時間長、申請人多頭跑等問題,河東區聚焦審批、服務、監管全鏈條,創新推出農機行業“全鏈條審批、全周期服務、全方位保障”的一鏈辦理“三全”服務模式,成立“農機一件事”集成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依托臨沂市審管聯動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農機業務審管信息實時推送、監管結果自動集成,審批監管無縫銜接,農機工作“全方位”推進,變“獨立體”為“共同體”。

為做好今年的夏糧收儲工作,河東區合勝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理事長張連富這幾天幾乎是天天往山東供銷農場有限公司新建設的區域級糧食烘干中心“跑”。而讓張連富醉心于此的原因,就是山東魯供農場有限公司新建設的區域級糧食烘干中心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占地93畝,采用純進口的兩組省內最先進的大型烘干設備,每組每天可烘干1200噸,預計投產后在全區的烘干業務比重將達到70%以上。其配套建設的5個2000噸級的糧倉和占地1982平方的糧食暫存庫均將在今年“三秋”之前建設到位,屆時僅僅一個山東魯供農場有限公司區域級糧食烘干中心項目就基本上可以滿足河東區全域的糧食收儲需求。
鑒于此,河東區采取“大中型為主、小型為輔、移動應急”的糧食烘干中心分級分類建設規劃,在積極探索培育“三農”服務新業態的同時,按照“農業生產要素全面供給、農業生產全程服務”的目標要求,以全區糧食烘干中心項目“提檔升級”為突破口,以大型區域性糧食烘干中心項目建設為載體,對全區的糧食烘干項目進行區域性整合和要素性整合。整合之后,全區糧食烘干中心項目實現對全區及周邊部分縣區糧食烘干項目的100%全覆蓋,而且通過要素化資源整合,大中型糧食烘干項目可實現糧食品類全產能全時段無縫隙烘干銜接。

同時,河東區順應供銷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社融合發展的需求,盤活閑置資源開展農機化補短板行動,助推資源利用、資產盤活、糧食生產和集體經濟增收,并通過烘干中心建設,不斷壯大農業規模種植主體,大力提升糧食產后烘干能力和初加工能力,從而打通糧食生產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以機械強農為目標,以糧食主產區糧食烘干中心建設為主要內容,河東區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推進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產后干燥機械化水平,并通過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購、代銷等方式為農戶提供全過程標準化農業機械服務。
數字化賦能 打通優化營商環境“全鏈條”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對市場主體而言須臾不可缺少。河東對優化營商環境還有更為樸素的理解和態度——讓企業群眾在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花最少的時間、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門,辦最多的事。
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化水平,臨沂市河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突出“用戶思維”,率先在全市創新打造集大廳自助設備“就近辦”、同標事項“全域辦”、在線咨詢“幫代辦”以及各類網辦系統“指引辦”等為內容的“數字政務門牌”,通過圖文攻略、音視頻交互等形式,讓企業群眾辦事“一看就會、一線咨詢、一鍵就辦”,有效破解辦事“找不到”“不懂辦”“跑多趟”等問題。
“我們成立了工作專班,組織人社、醫保、稅務、公積金、不動產等部門單位重點圍繞企業群眾常辦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全要素標準化、規范化、顆?;崂恚瑑热萆婕笆马椡ㄋ谆硎?、全渠道申報指引、材料審查要點、群眾常見問題等,做到辦事群眾‘有參照’,窗口人員‘有依據’,事項審批‘有標準’。”河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政務服務中心韋彬說。
圍繞政務服務持續“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理念,河東區一步優化、固化事項前置條件、環節,并對梳理成果實行統一管理、動態更新,使其成為企業群眾辦事的有效指引和窗口受理服務的高效支撐工具,審批服務全鏈條全環節更加規范高效。在“數字政務門牌”首批上線行政審批類高頻政務服務事項23個,占日常事項的70%,實現材料壓縮60%、環節減少30%、審批時間縮短40%。


除了簡化辦理流程,河東區還將科技手段與營商環境監督檢查充分融合,打造“一碼監督”工作閉環,建立起“數字化運行+全流程監管+無盲區覆蓋”的監督體系,實現從“傳統監督”到“數字監督”、從“事后問責”到“事前預警”的監督模式轉變。
發現問題是基礎,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河東區紀委監委針對監測點反映的問題事項設立“綠色通道”,有針對性開出“藥方”。對涉嫌違紀違法問題線索優先辦理、快查快結、嚴肅處理。對企業在辦事過程中流程不暢、環節繁瑣、時限過長、服務水平低等問題,推動相關責任單位舉一反三、建章立制抓整改,構起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再到結合問題推動整改的監督閉環機制,督促行政服務按下“快進鍵”。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營商環境的優化也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這一點上,河東區有著充分的認識,也有著堅定的決心。
厚植經營主體成長沃土,河東以“營商”之變求“商贏”之果,用不斷向好的營商環境,擦亮“品質河東”硬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