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戈振偉
界面新聞編輯|許悅
為了進一步推動與深圳的產業協同創新,上海連續第三年來到深圳舉辦投資合作推介會。
8月31日,界面新聞大灣區頻道記者在當天的推介會上了解到,上海普陀區、楊浦區、奉賢區共與18家大灣區相關企業簽約,總投資146億元。同日,三區駐粵港澳大灣區服務點揭牌,投資上海·滬深商協會戰略合作啟動。
協同創新“雙子星”
上海和深圳同為中國一線城市,城市GDP排行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不僅涌現了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龍頭企業,更是形成了廣為稱道的“6個90%”創新密碼。二者共同肩負著核心技術攻關、新興產業培育的重任,成為協同創新的“雙子星”。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劉平表示,滬深兩地創新協同既是美談佳話,也是標桿典范。特別是眾多深圳的優秀企業,已率先在上海找到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方向。
比如,華為公司投資100多億元在上海建設全球研發中心,明年將導入終端芯片、無線網絡、物聯網等領域的3萬名科技研發人才。騰訊公司積極抓住G60科創走廊和濱江更新發展契機,在上海布局華東總部,建設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推介會上,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杜玉濤分享滬深兩地雙向布局經驗。她以華大基因與上海政府機構、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復旦中山醫院的合作為例,著重說明了上海作為科研高地帶給研發型企業的智力資源優勢。
事實上,在為企業厚植創新沃土上,上海一直在夯實基礎。目前,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先后啟動建設了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學研究中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了以百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引領的創新網絡。
據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王東介紹,推動上海和深圳跨域合作可以實現“三個互補”:
首先是產業互補,深圳新興產業發展強勁,而上海的產業特點是大而全,推動兩地產業互補合作,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補鏈、延鏈、固鏈、強鏈;
其次是資源互補,通過推動企業合理雙向布局,將充分激發創新要素的潛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再次是結構互補,上海有眾多央企總部和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而深圳97%的企業是民營企業,兩地協作可推動央企、國企和民企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培育形成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十四五期間,上海城市空間的總體格局是“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而上海的黃浦江和蘇州河,這“一江一河”就位于整個空間格局黃金軸線上,也流經參與本次推介的普陀、楊浦、奉賢三個區。
記者在推介會現場看到,普陀、楊浦、奉賢的一些優勢產業、相關政策等展示,吸引了眾多參會者駐足觀看、了解。
普陀:聚焦“中華武數”
普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西北部,區域面積55.53平方公里,發展空間廣闊、科創資源集聚、產業厚積薄發。
目前,普陀正全力打造“中華武數”科創格局,“中”就是中以(上海)創新園、“華”就是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武”就是武寧創新共同體、“數”就是海納小鎮市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區。通過集聚創新要素,帶動產業布局升級換檔。
普陀區副區長肖立介紹,普陀有著強大的交通優勢,區內有內中外三條環線、9條軌道交通、北橫通道;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間,為企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科創資源集聚,區內有17家知名科研院所、2家雙一流高校、近百家市級以上科創平臺。肖立強調,深圳是一個鼓勵創新的城市,這與普陀堅持科創引領的理念不謀而合。
活動上,普陀與6家企業簽約,簽約金額40億元。項目涵蓋科技金融、咨詢服務、生命健康等領域。
楊浦:構建“1+2+3+4”產業體系
楊浦位于上海東北部,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黃浦江濱江岸線最長的上海中心城區。楊浦也是國家創新型城區、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全國雙創示范基地。
據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海鷹介紹,楊浦創新策源能力突出,區域內集聚了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10所知名高校,還有70位兩院院士、18萬永遠年輕的大學生以及100余所科研機構、120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些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的很多原創性基礎研究都躋身全國前列。區內數字經濟相關企業達7000家,集聚了抖音、美團、B站、小紅書、京東達達等一批新生代數字經濟領軍企業,產業迭代升級動能強勁。
近期,楊浦提出打造“1+2+3+4”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即以數字經濟為核心主導,發揮“智能+”“互聯網+”基礎支撐作用,著力打造在線新經濟、智能制造、創意設計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前瞻布局科技服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等四大新興領域,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主導產業集聚區。
活動現場,楊浦區與6個項目簽約,投資意向金額63億元,項目涉及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
奉賢:享受四個紅利
奉賢地處上海市南部,擁有733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4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實有人口近130萬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成立以后,奉賢有439平方公里被納入了自貿區新片區。
奉賢區副區長厲蕾表示,奉賢正著力推動美麗大健康、新能源汽配、數智新經濟、化學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全國唯一的“化妝品產業之都”,奉賢打造的“東方美谷”品牌價值超過287億元,集聚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化妝品企業,集群效應正在不斷釋放。
厲蕾強調,時代給奉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奉賢可以享受臨港新片區、奉賢新城、土地空間和人才政策的“四個紅利”。
在活動現場,奉賢區與6個重點項目進行集中簽約,總簽約金額超43億元,項目涉及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產業基金等多個領域,顯示出奉賢日益多元的產業生態布局。
上海推進兩地產業協同創新,不僅凸顯產業優勢,也注重方式方法,靠“熟人”引路,擴大“朋友圈”,把握發展機遇,收獲合作碩果。
普陀舉例稱,深圳有一批高新科技企業陸續入駐了區域內的上海生物芯片開放式創新中心;楊浦強調,視覺科技獨角獸——力方集團將總部設立在該區后,已逐步成長為全球頗具實力的文創科技集團;奉賢近年著力打造東方美谷品牌,深圳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創新技術和美麗健康的頭部企業選擇在此落戶深耕。
推介會舉辦當天,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與上海市靜安區投資促進辦公室在深圳聯合主辦了重點載體“月月推”活動深圳專場推介會,有8家深圳企業與靜安區政府成功簽約,涉及大數據、時尚消費品、金融服務等領域。
據了解,就在深圳推介會前一天,“相粵灣區,滬你同行” 2023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合作推介會在廣州舉行。活動中,上海長寧區、嘉定區、青浦區駐粵港澳大灣區服務點揭牌,投資上海·滬穗商協會戰略合作啟動。
粵港澳大灣區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有著類似的地理人文氛圍和經濟產業發展。不僅是兩地的主動聯合,外界也一直有期盼“兩地區攜手發展”的呼聲。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教授毛艷華就曾表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兩大區域強強聯手,不僅有利于攻克“卡脖子”的產業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而且能夠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