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合肥:如何從“三五城市”到萬億俱樂部?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合肥:如何從“三五城市”到萬億俱樂部?

從省內城市誰都不待見到經濟快速崛起,合肥的逆襲之路走了幾十年,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安徽合肥,曾經東部城市最沒存在感的一座省會城市,但如今的合肥頻頻在各類城市榜單“霸榜”:科研城市前二十強、全國新一線城市十強、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十、人口增速最快的省會城市……

近年來,合肥更以“最牛風投城市”火速出圈,成為經濟強市里的一匹“黑馬”。

從省內城市誰都不待見到經濟快速崛起,合肥的逆襲之路走了幾十年,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01 歷史深處的合肥

網上一直有個調侃合肥名字的段子:兩個胖子,打一座城市的名字。

其實,合肥還有個別稱——廬州。

不過,合肥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比“廬州”要早許多年。

安徽省屬于江淮地區,長江和淮河橫貫東流,將全省劃成皖北、皖中、皖南三個部分。江淮之間峰巒綿延、崗丘起伏,合肥像一顆珍珠鑲嵌在江淮分水嶺的南側、皖中平原的北部。

不過,古時的“合肥”,多寫為“合淝”。

合肥的“肥”,其實來自淝水之意。

長江與淮河將安徽省截成了三段,合肥恰好處在安徽中部、江淮之間。

自江淮分水嶺兩側發源的淝水(今東淝河)和施水(今南淝河),一條途經淮南壽縣,北入淮河;一條通過浩渺巢湖,南下長江。二者分道揚鑣,又在此地相合,是為合肥。

千百年來,這里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吳越文化的交融地帶,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之稱,水聲一直回蕩在古城墻的磚石里,從未干涸。

史書中最早提到“合肥”,可追溯到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所謂“南北潮”,是指長江、淮河兩個入海水道(淮河在宋代之前是直接入海的)。正是通過便利的水路,當地的土產物資經江淮水道,運輸到各地。

“合肥”一名雖始見于《史記》,但經后來多方考證,秦朝始有“合肥”一稱。

秦帝國統一天下后,實行郡縣制,置合肥縣,屬九江郡。

西漢承襲秦制,仍舊設為合肥縣;東漢建武時期,功臣堅恒被封為“合肥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取合肥后,又任命顧雍為“合肥長”,合肥的名字才逐漸為人熟知。

漢承秦制,郡縣之上設置州,合肥隸屬揚州九江郡,西為六安國,南為廬江郡。

三國時期,合肥屬曹魏陣營,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守城的魏將張遼僅有七千人馬,苦苦堅持了一百多日。

危急時刻,張遼帶領八百“敢死隊”乘天黑偷襲敵營,吳軍大敗,孫權差點當了俘虜,由此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軍事范例,“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也就此在合肥流傳千年。

正因合肥“地處江淮之間,南北所必爭”,歷史上另一則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樣與合肥有關。

公元383年,謝石、謝玄率領東晉的8萬軍隊,在壽州城下淝水兩岸戰勝了前秦苻堅的90萬雄兵,史稱“淝水之戰”,這場戰役就發生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與壽縣相連的淝河兩岸。

隨后千年,合肥一直是兵戎相見的戰略重鎮,兵家接踵,干戈不斷。

那么,合肥又為什么改名廬州呢?

這是因為隋開皇初年(581年)將南朝合州改為廬州,轄合肥等縣,廬州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元朝在此設廬州路,明朝把“路”改為“府”,明清兩代,“廬州府”便成為了合肥的另一別稱。直至清朝,合肥都是廬州府下轄的一個縣。

古往今來,無論“合肥”還是“廬州”,歷史早已深深融于這座古城的血脈,但合肥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02 尷尬的“帶頭大哥”

合肥地處安徽中部,地理位置重要自不必說,但當時安徽省考慮另擇省會,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底子實在過于單薄。

合肥解放時,民間戲稱為“三五”城市,即城內5平方公里、5萬人口、5家作坊,便是合肥最初的家底。

看到省內的“帶頭大哥”窮到自顧不暇,很長時間內,皖北的“小兄弟”們個個桀驁不馴,根本不待見這個“大哥”;皖南的“老實孩子”悶聲不響,也很少主動與“大哥”親近。

而合肥周邊的馬鞍山、滁州等市縣,因為緊鄰南京,硬是拋下“大哥”,與南京不斷“眉來眼去”。

合肥空有“胖子”的名號,其實經濟上“瘦骨嶙峋”,總帶著幾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尷尬。

雖然隔壁的南京也同樣被省內“小兄弟”指指點點,但絕沒有像合肥混得這么慘,在省內毫無地位。

安徽當時每年向外輸出勞動力超過千萬人,有1/4來了南京,才令其有了“徽京”的戲稱。

1982年,合肥又被定位為我國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建設中的鐵路樞紐城市。確定了合肥“一核三翼、風扇布局、綠環繞城、田園楔入”的城市空間發展的初步形態。

因為市內綠蔭環繞,風景秀麗,合肥這種具有田園式、生態型的城市規劃結構被稱之為“合肥模式”,并作為經典案例寫入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的教科書《城市規劃原理》,被譽為典范之作。

可風景好歸好,經濟總上不去,實在急人。

發展了幾十年,合肥這座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直到1984年才超過蕪湖,1989年才勉強趕上安慶。

合肥窮歸窮,科教的底氣卻很足。

伴隨眾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相繼成立,為合肥成為科教之都,通過科技產業快速崛起埋下了伏筆。

合肥重視科教,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其在困難時期毫不猶豫接納了中國科技大學。

03 合肥有個“褲子大”

在合肥,你只要說“褲子大”,當地人便會心一笑,那是“中科大”的合肥方言簡稱。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誕生于北京玉泉路。

當時中科院為培養中國的科技人才,從全軍以及中科院各院部、研究所緊急調撥設備和人力,首批1600名新生從全國各省市擇優錄取而來。

中科大的首任校長是郭沫若,他當時也是中科院的院長。給學生上課的是華羅庚、嚴濟慈、陳景潤這樣的學術大咖。

中科大最初落腳是安徽安慶,但因為當地能提供的資源有限,經李德生拍板,將省會合肥西南角的合肥師范學院,讓給了中科大作校址。

當時全部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卻是合肥能拿出的最好條件。

上世紀80年代,合肥全市電力緊張,連工廠都只能錯峰供電生產,可中科大說做科研不能斷電,合肥市政府便將其列為重點電力保障單位,政府機構都只能排在后面。

合肥冬天沒有供暖的習慣,但中科大北方來的老師說不習慣,于是合肥市政府便給中科大每間教室和宿舍都安裝了暖氣。

要知道,直到三十年后,合肥主城區和三個開發區才享受到集中供暖。

供電、暖氣今天看沒什么了不起,卻是那時窮但執著的合肥承諾:中科大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沒有,我們也想辦法提供!

甚至,合肥在最窮的時候,面對中科大的建設依然慷慨解囊,每年撥付的科研經費遠超本省的幾個“親兒子”。

中科大終于體會到,這個城市雖然不大,但是很溫暖。

從那時起,中科大不折騰了,開始真心實意與合肥市“過日子”。

中科大的“娘家”中科院對此心知肚明,也很早在合肥布局科研建設。

離合肥市區15公里的董鋪水庫,有一座三面環水的小島,合肥人稱為“科學島”。這樣的科研環境,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第二處。

1965年,中國科學院在此建立物理研究所,開啟了合肥高端科技研發的序幕,得到了合肥市的鼎力支持。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中科院合肥分院已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頂級的科研機構,這里有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東方超環EAST,還有“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所有研究項目在全球范圍都是數一數二的尖端科技。

因為對科學的敬重,合肥終于不再是東部省份的“無名之輩”。

1999年,擁有首個國家實驗室的合肥被定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華東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合肥成為全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之一。另外三個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中科大不僅給合肥帶來了豐富的科技人才,更給合肥帶來了智能語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高新產業,帶動城市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和飛升。

從與中科大的結緣不難看出,合肥的“上位”或許是個偶然,但此后又成為省內城市艷羨的“霸都”,卻是這座城市的魄力和決心帶來的必然。

04 創投“牛城”

合肥有句俗話,叫“先胖不算胖,后胖壓塌炕”。

“押寶”京東方、千億資金“投注”長鑫存儲、“接盤”蔚來汽車……對于這些合肥市政府經典投資案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合肥市政府的這些“神操作”,不僅讓合肥賺得盆滿缽滿,更讓無數人歸結為“合肥的運氣實在太好”。

可情況真是這么簡單么?

當初令合肥市政府“一戰成名”的,是昔日“砸鍋賣鐵”引進京東方的決定,曾讓業內驚呼“合肥市瘋了!”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著名的半導體顯示生產企業京東方舉步維艱。

彼時,京東方曾向深圳等一線城市求援,希望他們能出手相助。可這些財力雄厚的城市猶豫不定,都怕撿了個“燙手山芋”。

合肥市政府知曉后,經主要領導班子的討論后,決定接納京東方落戶,甚至不惜停掉在建地鐵等項目,承諾拿出90億元資金,與京東方共同投資175億元,敲定了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項目。

可事實上,即便暫停市政項目,面對承諾的巨額資金,合肥市政府依然有不小的資金壓力。

這年合肥的GDP只有1665億元,合肥市財政收入僅300億元的規模,可謂是“當了褲子都不夠”。

恰好,合肥之前組建的建投集團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撬動社會資本跟投,進行定向增發,成功募集了60億元社會資金,合肥最終只出資30億元。

如今,京東方在合肥的產業布局最完整,投資超過1000億元,擁有2萬多名員工、年產值400多億元,合肥也借此成為了國內顯示產業的新中心。

這種政府出面找項目,利用產投融合模式,合肥市在后期引入維信諾、蔚來汽車等眾多重大項目都屢試不爽。

算起來,全國比合肥“有錢”又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城市很多,可為何偏偏是合肥被稱為“最牛風投城市”?

05 合肥不是“賭城”

很多城市在夸贊合肥的投資眼光好時,也會悄聲嘀咕:合肥是一座“賭城”,幾乎回回“all in”;卻基本小輸而大贏。

說到底,似乎這些風險極大的項目,合肥都是靠“賭運”賺回來的。

這可真是小看了合肥。

別忘了,合肥擁有中科大等多家高校智庫資源,而且一直有著求賢若渴的態度,所有投資項目絕對不是靠賭,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項目發現機制和投資決策機制。

近十年來,合肥每年都會組織上百支專業的招商團隊,緊盯產業和市場前沿,不僅及時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還培養了大批懂市場又懂政策的專業人才隊伍。

為此,合肥市政府還準備了一件“秘密武器”,這是由合肥市投促局領導牽頭,14個局機關工作人員編寫的《合肥市重點產業招商指南》。

這本冊子中,關于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軟件、語音及人工智能等合肥市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都被梳理成篇,每一個產業的發展趨勢、產業政策、產業鏈情況、重點目標企業、招商對接平臺,都被清晰地以文字、表格、圖表等方式呈現,招哪些商、到哪些地方招商、以哪些企業為重點、通過什么方式招商,一目了然。

書中不僅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和行業報告,對每個細分行業都有著專業細致的分析,每年還會根據產業趨勢進行增減。

用其他省市看過這本冊子的官員的話來說,“這就是我們與合肥產業投資上的差距”。

既有專業的投資管理隊伍和直投能力,又有與社會資本參股合作的豐富實踐,合肥的產業投資和招商才能無往不利。

截至2022年底,合肥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14家,數量僅次于上海、北京、蘇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居全國第六位。

合肥各類風投項目落地,靠的就是“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即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這被其他城市稱為基金招商領域的“合肥模式”。

可當全國競相前來學習基金招商“合肥模式”時,合肥卻又在悄然升級,在全市范圍內縱深推進“創投城市計劃”。

合肥的“創投城市計劃”是“合肥模式”升級版,是以基金為抓手,聚集資本、挖掘項目、研判項目、匹配項目與資本的新投資模式。

自2022年6月18日正式啟動以來,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創投城市計劃”累計推介產業項目70余個,吸引84家投資機構參與,成功為北京茗澤、科力北斗、正弦空間等企業爭取到融資支持,簽約項目總投資近40億元。

合肥的“創投城市計劃”,核心是政府主導的母基金,目的是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放大效應,讓更多資金精準投向產業轉型、撬動招商引資。

按照參股基金投資企業的發展階段和投資領域,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實行產業、科創、天使三個類別分類管理參股基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放大資金規模,都是為了服務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等關鍵產業及科技創新發展。

所謂“芯屏汽合”與“集終生智”,是合肥市對規劃中的新興產業的一種簡稱。

“芯屏汽合”中,“芯”指芯片,“屏”指平板顯示,“汽”指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都屬于合肥新興產業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集終生智”是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安全應急、智能終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專家入庫。主要包括科學普及、學術交流、人才舉薦、遴選評審、咨詢論證、決策咨詢等內容。

有目標,又有方法,合肥創投才能取得那么多的輝煌戰績。

06 大湖名城,創新高地

合肥這些年的經濟提升,同時伴隨著城市格局的不斷改變。

合肥市在2000年之前,城市面積僅224.7平方公里、市區人口不到300萬人。

不僅城市首位度不高,城市空間有限、城市品質不佳等問題,都成為制約合肥發揮安徽省域中心城市作用的瓶頸。

2002年,合肥市政府在聘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專家,經過充分討論,提出了“做足巢湖文章,向湖推進,借湖起飛,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帶”的發展戰略。

根據專家建議,結合合肥地理現狀,合肥市最終形成了“141”城市發展戰略——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區,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主城區,在主城區的東部、西南部、西部和北部建設四個城市副中心;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設一個生態型、現代化的新城區,即今天的濱湖新區。

經過十年發展,合肥通過城區改造,實現了從“環城”到“濱湖”的演變,尤其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代表的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破萬億,有力地支撐了城市的穩步發展。

但合肥的面積依然有限,于是又盯上了近在咫尺的巢湖。

巢湖是中國四大淡水湖之一,雖然緊鄰合肥,但始終在旅游和環湖經濟上沒能充分發揮出效應。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合肥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從此合肥市攬八百里巢湖入懷,從“濱湖時代”進入“環湖時代”。

2013年,合肥市在征集了各界意見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城市格局規劃,即一個主城區(“141”整體)、三個副中心城市(巢湖、廬江、長豐)、三個產業新城(合巢、廬南、空港)、一個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形成了“主城+衛星城”模式的城市空間結構。

合肥為此喊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發展目標。

2016年4月,國務院批準合肥市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與長三角關系也越來越密切。

這一時期,合肥昔日交通發展的短板,隨著合福高鐵、合鄭高鐵、合新高鐵、合蚌連高鐵、合安九高鐵、商合杭高鐵等的接入,逐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米”字形高鐵網絡,成為長三角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

2017年,合肥在成功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正雄心勃勃打造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合肥也變得越來越有錢,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合肥的GDP也從2001年的363.4億元,上漲到了2017年的7191億元,合肥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從102戶猛增至1189戶。

2020年,合肥GDP首破萬億元大關,不僅順利邁入“萬億俱樂部”,同時還成為了新一線城市。

2022年,疫情復蘇后的合肥GDP為12013.1億元,同比增長3.5%,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十,就連人口增長也躍居長三角前列,超過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

因此,現在的合肥可以很有底氣地說,“多大的項目,都有錢拿得出手,都有人能干事!”

如果說合肥之前的“胖”是“虛胖”,那么合肥如今的發展完全是憑借“合則兩利”的原則,通過扶持各種高新企業,果斷投資產業項目,終于吃成了一個“胖子”。

變幻莫測的未來,只有用變化應對。一路同行,沒有天之驕子和幸運兒,只有風雪中的尋路人。

合肥的發展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投資眼光,但更離不開沉積力量創新求變的意識。

這是應對這輪循環的底氣,或許也是變數時代的答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合肥:如何從“三五城市”到萬億俱樂部?

從省內城市誰都不待見到經濟快速崛起,合肥的逆襲之路走了幾十年,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安徽合肥,曾經東部城市最沒存在感的一座省會城市,但如今的合肥頻頻在各類城市榜單“霸榜”:科研城市前二十強、全國新一線城市十強、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十、人口增速最快的省會城市……

近年來,合肥更以“最牛風投城市”火速出圈,成為經濟強市里的一匹“黑馬”。

從省內城市誰都不待見到經濟快速崛起,合肥的逆襲之路走了幾十年,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01 歷史深處的合肥

網上一直有個調侃合肥名字的段子:兩個胖子,打一座城市的名字。

其實,合肥還有個別稱——廬州。

不過,合肥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比“廬州”要早許多年。

安徽省屬于江淮地區,長江和淮河橫貫東流,將全省劃成皖北、皖中、皖南三個部分。江淮之間峰巒綿延、崗丘起伏,合肥像一顆珍珠鑲嵌在江淮分水嶺的南側、皖中平原的北部。

不過,古時的“合肥”,多寫為“合淝”。

合肥的“肥”,其實來自淝水之意。

長江與淮河將安徽省截成了三段,合肥恰好處在安徽中部、江淮之間。

自江淮分水嶺兩側發源的淝水(今東淝河)和施水(今南淝河),一條途經淮南壽縣,北入淮河;一條通過浩渺巢湖,南下長江。二者分道揚鑣,又在此地相合,是為合肥。

千百年來,這里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吳越文化的交融地帶,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江淮首郡、吳楚要沖”之稱,水聲一直回蕩在古城墻的磚石里,從未干涸。

史書中最早提到“合肥”,可追溯到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所謂“南北潮”,是指長江、淮河兩個入海水道(淮河在宋代之前是直接入海的)。正是通過便利的水路,當地的土產物資經江淮水道,運輸到各地。

“合肥”一名雖始見于《史記》,但經后來多方考證,秦朝始有“合肥”一稱。

秦帝國統一天下后,實行郡縣制,置合肥縣,屬九江郡。

西漢承襲秦制,仍舊設為合肥縣;東漢建武時期,功臣堅恒被封為“合肥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取合肥后,又任命顧雍為“合肥長”,合肥的名字才逐漸為人熟知。

漢承秦制,郡縣之上設置州,合肥隸屬揚州九江郡,西為六安國,南為廬江郡。

三國時期,合肥屬曹魏陣營,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守城的魏將張遼僅有七千人馬,苦苦堅持了一百多日。

危急時刻,張遼帶領八百“敢死隊”乘天黑偷襲敵營,吳軍大敗,孫權差點當了俘虜,由此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軍事范例,“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也就此在合肥流傳千年。

正因合肥“地處江淮之間,南北所必爭”,歷史上另一則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樣與合肥有關。

公元383年,謝石、謝玄率領東晉的8萬軍隊,在壽州城下淝水兩岸戰勝了前秦苻堅的90萬雄兵,史稱“淝水之戰”,這場戰役就發生在合肥市肥西縣以北與壽縣相連的淝河兩岸。

隨后千年,合肥一直是兵戎相見的戰略重鎮,兵家接踵,干戈不斷。

那么,合肥又為什么改名廬州呢?

這是因為隋開皇初年(581年)將南朝合州改為廬州,轄合肥等縣,廬州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元朝在此設廬州路,明朝把“路”改為“府”,明清兩代,“廬州府”便成為了合肥的另一別稱。直至清朝,合肥都是廬州府下轄的一個縣。

古往今來,無論“合肥”還是“廬州”,歷史早已深深融于這座古城的血脈,但合肥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02 尷尬的“帶頭大哥”

合肥地處安徽中部,地理位置重要自不必說,但當時安徽省考慮另擇省會,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底子實在過于單薄。

合肥解放時,民間戲稱為“三五”城市,即城內5平方公里、5萬人口、5家作坊,便是合肥最初的家底。

看到省內的“帶頭大哥”窮到自顧不暇,很長時間內,皖北的“小兄弟”們個個桀驁不馴,根本不待見這個“大哥”;皖南的“老實孩子”悶聲不響,也很少主動與“大哥”親近。

而合肥周邊的馬鞍山、滁州等市縣,因為緊鄰南京,硬是拋下“大哥”,與南京不斷“眉來眼去”。

合肥空有“胖子”的名號,其實經濟上“瘦骨嶙峋”,總帶著幾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尷尬。

雖然隔壁的南京也同樣被省內“小兄弟”指指點點,但絕沒有像合肥混得這么慘,在省內毫無地位。

安徽當時每年向外輸出勞動力超過千萬人,有1/4來了南京,才令其有了“徽京”的戲稱。

1982年,合肥又被定位為我國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建設中的鐵路樞紐城市。確定了合肥“一核三翼、風扇布局、綠環繞城、田園楔入”的城市空間發展的初步形態。

因為市內綠蔭環繞,風景秀麗,合肥這種具有田園式、生態型的城市規劃結構被稱之為“合肥模式”,并作為經典案例寫入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的教科書《城市規劃原理》,被譽為典范之作。

可風景好歸好,經濟總上不去,實在急人。

發展了幾十年,合肥這座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直到1984年才超過蕪湖,1989年才勉強趕上安慶。

合肥窮歸窮,科教的底氣卻很足。

伴隨眾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相繼成立,為合肥成為科教之都,通過科技產業快速崛起埋下了伏筆。

合肥重視科教,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其在困難時期毫不猶豫接納了中國科技大學。

03 合肥有個“褲子大”

在合肥,你只要說“褲子大”,當地人便會心一笑,那是“中科大”的合肥方言簡稱。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誕生于北京玉泉路。

當時中科院為培養中國的科技人才,從全軍以及中科院各院部、研究所緊急調撥設備和人力,首批1600名新生從全國各省市擇優錄取而來。

中科大的首任校長是郭沫若,他當時也是中科院的院長。給學生上課的是華羅庚、嚴濟慈、陳景潤這樣的學術大咖。

中科大最初落腳是安徽安慶,但因為當地能提供的資源有限,經李德生拍板,將省會合肥西南角的合肥師范學院,讓給了中科大作校址。

當時全部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卻是合肥能拿出的最好條件。

上世紀80年代,合肥全市電力緊張,連工廠都只能錯峰供電生產,可中科大說做科研不能斷電,合肥市政府便將其列為重點電力保障單位,政府機構都只能排在后面。

合肥冬天沒有供暖的習慣,但中科大北方來的老師說不習慣,于是合肥市政府便給中科大每間教室和宿舍都安裝了暖氣。

要知道,直到三十年后,合肥主城區和三個開發區才享受到集中供暖。

供電、暖氣今天看沒什么了不起,卻是那時窮但執著的合肥承諾:中科大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沒有,我們也想辦法提供!

甚至,合肥在最窮的時候,面對中科大的建設依然慷慨解囊,每年撥付的科研經費遠超本省的幾個“親兒子”。

中科大終于體會到,這個城市雖然不大,但是很溫暖。

從那時起,中科大不折騰了,開始真心實意與合肥市“過日子”。

中科大的“娘家”中科院對此心知肚明,也很早在合肥布局科研建設。

離合肥市區15公里的董鋪水庫,有一座三面環水的小島,合肥人稱為“科學島”。這樣的科研環境,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第二處。

1965年,中國科學院在此建立物理研究所,開啟了合肥高端科技研發的序幕,得到了合肥市的鼎力支持。

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中科院合肥分院已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頂級的科研機構,這里有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東方超環EAST,還有“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所有研究項目在全球范圍都是數一數二的尖端科技。

因為對科學的敬重,合肥終于不再是東部省份的“無名之輩”。

1999年,擁有首個國家實驗室的合肥被定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華東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合肥成為全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之一。另外三個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中科大不僅給合肥帶來了豐富的科技人才,更給合肥帶來了智能語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高新產業,帶動城市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和飛升。

從與中科大的結緣不難看出,合肥的“上位”或許是個偶然,但此后又成為省內城市艷羨的“霸都”,卻是這座城市的魄力和決心帶來的必然。

04 創投“牛城”

合肥有句俗話,叫“先胖不算胖,后胖壓塌炕”。

“押寶”京東方、千億資金“投注”長鑫存儲、“接盤”蔚來汽車……對于這些合肥市政府經典投資案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合肥市政府的這些“神操作”,不僅讓合肥賺得盆滿缽滿,更讓無數人歸結為“合肥的運氣實在太好”。

可情況真是這么簡單么?

當初令合肥市政府“一戰成名”的,是昔日“砸鍋賣鐵”引進京東方的決定,曾讓業內驚呼“合肥市瘋了!”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著名的半導體顯示生產企業京東方舉步維艱。

彼時,京東方曾向深圳等一線城市求援,希望他們能出手相助。可這些財力雄厚的城市猶豫不定,都怕撿了個“燙手山芋”。

合肥市政府知曉后,經主要領導班子的討論后,決定接納京東方落戶,甚至不惜停掉在建地鐵等項目,承諾拿出90億元資金,與京東方共同投資175億元,敲定了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項目。

可事實上,即便暫停市政項目,面對承諾的巨額資金,合肥市政府依然有不小的資金壓力。

這年合肥的GDP只有1665億元,合肥市財政收入僅300億元的規模,可謂是“當了褲子都不夠”。

恰好,合肥之前組建的建投集團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撬動社會資本跟投,進行定向增發,成功募集了60億元社會資金,合肥最終只出資30億元。

如今,京東方在合肥的產業布局最完整,投資超過1000億元,擁有2萬多名員工、年產值400多億元,合肥也借此成為了國內顯示產業的新中心。

這種政府出面找項目,利用產投融合模式,合肥市在后期引入維信諾、蔚來汽車等眾多重大項目都屢試不爽。

算起來,全國比合肥“有錢”又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城市很多,可為何偏偏是合肥被稱為“最牛風投城市”?

05 合肥不是“賭城”

很多城市在夸贊合肥的投資眼光好時,也會悄聲嘀咕:合肥是一座“賭城”,幾乎回回“all in”;卻基本小輸而大贏。

說到底,似乎這些風險極大的項目,合肥都是靠“賭運”賺回來的。

這可真是小看了合肥。

別忘了,合肥擁有中科大等多家高校智庫資源,而且一直有著求賢若渴的態度,所有投資項目絕對不是靠賭,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項目發現機制和投資決策機制。

近十年來,合肥每年都會組織上百支專業的招商團隊,緊盯產業和市場前沿,不僅及時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還培養了大批懂市場又懂政策的專業人才隊伍。

為此,合肥市政府還準備了一件“秘密武器”,這是由合肥市投促局領導牽頭,14個局機關工作人員編寫的《合肥市重點產業招商指南》。

這本冊子中,關于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軟件、語音及人工智能等合肥市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都被梳理成篇,每一個產業的發展趨勢、產業政策、產業鏈情況、重點目標企業、招商對接平臺,都被清晰地以文字、表格、圖表等方式呈現,招哪些商、到哪些地方招商、以哪些企業為重點、通過什么方式招商,一目了然。

書中不僅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和行業報告,對每個細分行業都有著專業細致的分析,每年還會根據產業趨勢進行增減。

用其他省市看過這本冊子的官員的話來說,“這就是我們與合肥產業投資上的差距”。

既有專業的投資管理隊伍和直投能力,又有與社會資本參股合作的豐富實踐,合肥的產業投資和招商才能無往不利。

截至2022年底,合肥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14家,數量僅次于上海、北京、蘇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居全國第六位。

合肥各類風投項目落地,靠的就是“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即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干事,這被其他城市稱為基金招商領域的“合肥模式”。

可當全國競相前來學習基金招商“合肥模式”時,合肥卻又在悄然升級,在全市范圍內縱深推進“創投城市計劃”。

合肥的“創投城市計劃”是“合肥模式”升級版,是以基金為抓手,聚集資本、挖掘項目、研判項目、匹配項目與資本的新投資模式。

自2022年6月18日正式啟動以來,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創投城市計劃”累計推介產業項目70余個,吸引84家投資機構參與,成功為北京茗澤、科力北斗、正弦空間等企業爭取到融資支持,簽約項目總投資近40億元。

合肥的“創投城市計劃”,核心是政府主導的母基金,目的是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放大效應,讓更多資金精準投向產業轉型、撬動招商引資。

按照參股基金投資企業的發展階段和投資領域,合肥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實行產業、科創、天使三個類別分類管理參股基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放大資金規模,都是為了服務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等關鍵產業及科技創新發展。

所謂“芯屏汽合”與“集終生智”,是合肥市對規劃中的新興產業的一種簡稱。

“芯屏汽合”中,“芯”指芯片,“屏”指平板顯示,“汽”指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都屬于合肥新興產業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集終生智”是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安全應急、智能終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專家入庫。主要包括科學普及、學術交流、人才舉薦、遴選評審、咨詢論證、決策咨詢等內容。

有目標,又有方法,合肥創投才能取得那么多的輝煌戰績。

06 大湖名城,創新高地

合肥這些年的經濟提升,同時伴隨著城市格局的不斷改變。

合肥市在2000年之前,城市面積僅224.7平方公里、市區人口不到300萬人。

不僅城市首位度不高,城市空間有限、城市品質不佳等問題,都成為制約合肥發揮安徽省域中心城市作用的瓶頸。

2002年,合肥市政府在聘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專家,經過充分討論,提出了“做足巢湖文章,向湖推進,借湖起飛,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帶”的發展戰略。

根據專家建議,結合合肥地理現狀,合肥市最終形成了“141”城市發展戰略——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區,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主城區,在主城區的東部、西南部、西部和北部建設四個城市副中心;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設一個生態型、現代化的新城區,即今天的濱湖新區。

經過十年發展,合肥通過城區改造,實現了從“環城”到“濱湖”的演變,尤其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代表的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破萬億,有力地支撐了城市的穩步發展。

但合肥的面積依然有限,于是又盯上了近在咫尺的巢湖。

巢湖是中國四大淡水湖之一,雖然緊鄰合肥,但始終在旅游和環湖經濟上沒能充分發揮出效應。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合肥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從此合肥市攬八百里巢湖入懷,從“濱湖時代”進入“環湖時代”。

2013年,合肥市在征集了各界意見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城市格局規劃,即一個主城區(“141”整體)、三個副中心城市(巢湖、廬江、長豐)、三個產業新城(合巢、廬南、空港)、一個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形成了“主城+衛星城”模式的城市空間結構。

合肥為此喊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發展目標。

2016年4月,國務院批準合肥市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與長三角關系也越來越密切。

這一時期,合肥昔日交通發展的短板,隨著合福高鐵、合鄭高鐵、合新高鐵、合蚌連高鐵、合安九高鐵、商合杭高鐵等的接入,逐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米”字形高鐵網絡,成為長三角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

2017年,合肥在成功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后,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正雄心勃勃打造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合肥也變得越來越有錢,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合肥的GDP也從2001年的363.4億元,上漲到了2017年的7191億元,合肥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從102戶猛增至1189戶。

2020年,合肥GDP首破萬億元大關,不僅順利邁入“萬億俱樂部”,同時還成為了新一線城市。

2022年,疫情復蘇后的合肥GDP為12013.1億元,同比增長3.5%,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十,就連人口增長也躍居長三角前列,超過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

因此,現在的合肥可以很有底氣地說,“多大的項目,都有錢拿得出手,都有人能干事!”

如果說合肥之前的“胖”是“虛胖”,那么合肥如今的發展完全是憑借“合則兩利”的原則,通過扶持各種高新企業,果斷投資產業項目,終于吃成了一個“胖子”。

變幻莫測的未來,只有用變化應對。一路同行,沒有天之驕子和幸運兒,只有風雪中的尋路人。

合肥的發展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投資眼光,但更離不開沉積力量創新求變的意識。

這是應對這輪循環的底氣,或許也是變數時代的答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和硕县| 垫江县| 象山县| 碌曲县| 安岳县| 霍城县| 安多县| 海盐县| 荥经县| 上蔡县| 丁青县| 龙井市| 仪征市| 沙雅县| 简阳市| 林西县| 多伦县| 札达县| 新营市| 永新县| 澄城县| 沾益县| 彭阳县| 化州市| 晋江市| 洪雅县| 金平| 历史| 徐水县| 苍南县| 沾化县| 金昌市| 新和县| 新建县| 墨脱县| 广德县| 武穴市| 广州市| 枝江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