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昊
“醬油老二”中炬高新(600872.SH)上半年巨虧逾14億元。
8月30日晚中炬高新發布2023年半年報,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54億元,同比微漲0.0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43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2.96億元,同比下滑1.81%。
中炬高新的虧損來源于巨額計提減值。因與中山火炬工業聯合有限公司的土地合同糾紛案件敗訴,公司本期計提預計負債17.47億元。
從產銷來看,中炬高新穩步增長,但結合公司近幾年增速來看,“雙百目標”或難以實現。公司原定自2019年起,用五年的時間,實現健康食品產業年營業收入過百億元,年產銷量過百萬噸。
過去兩個月,中炬高新經歷了一個重大轉折點——入主8年的寶能系失去控制權,持續了一個多月的“寶火之爭”行至終章。姚振華及寶能系再一次當上A股控制權爭奪戰經典案例的主角。
經歷了股東爭斗,巨虧的中炬高新未來會怎樣?
中報計提負債超17億元
中炬高新目前有三大主營業務——調味品、園區及房地產開發運營、皮帶輪等汽車摩托車配件。其中調味品約占2022年總營收的92%。
2023年上半年國內經濟逐步恢復,餐飲行業復蘇較為明顯,使需求得到一定的提振。但內需動力仍然不足,調味品行業的增長比較緩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增幅領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全國餐飲收入總規模超過2019年同期。
調味品著名品牌100強企業統計分析顯示:大多數品類仍然實現了較為穩健的復合增長,如復合調味料、雞精雞粉、香辛料、醬腌菜產量收入較高,只有少數品類產銷同比減少。
大環境向好的背景下,中炬高新產品營收有所增長。期內公司醬油營收同比增長7.51%,雞精雞粉營收同比增長10.18%,食用油營收則下降10.93%。

同時,中炬高新也在努力新增經銷商門店數量。截至6月末,公司合計有2106家經銷商,報告期內新增166家、減少63家,凈增長103家。公司表示,在全國地級市開發率達94.06%,區縣市場累計開發率71.46%。

值得一提的是,經銷商數量過多可能導致價格體系崩盤。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經銷商數量凈減少416家,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分析稱,“減少經銷商數量是海天味業價格體系管控的重要舉措。因經銷商過多造成整個價格體系崩盤,所以海天味業減少經銷商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價盤”。
不過中炬高新認為,調味品行業競爭目前較為分散,但品牌和龍頭企業優勢明顯,未來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大,預計份額將持續集中,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主導整個行業的發展。
朱丹蓬向界面新聞表示,餐飲行業好,調味品就好,過去幾年餐飲行業人員成本、物流成本、供應鏈成本都大幅上升。2023年相關企業擺脫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未來食品飲料企業有望迎來自2020年以來的利好,調味品行業同樣受益。
產銷保持在正常波動范圍,中炬高新上半年虧損來源于巨額計提減值。
今年6月19日,中炬高新收到關于中山火炬工業聯合有限公司土地合同糾紛案件的一審判決書。上述判決結果已計提預計負債共計19.39億元,本期計提預計負債17.47億元。
“雙百”目標或難實現
縱觀中炬高新十余年發展歷程,其凈利潤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直至2021年首次出現下滑。
2019年中炬高新提出“雙百”目標——用五年的時間,實現健康食品產業年營業收入過百億元(內生式發展目標80億元,外延式發展目標20億元),年產銷量過百萬噸。
五年時間過了三年有余,中炬高新的“雙百”目標實現了多少?
2022年中炬高新實現營業收入53.41億元,調味食品整體生產量約69.85萬噸、銷售量69.56萬噸。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過去三年(2020年-2022年),中炬高新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為9.59%、-0.15%、4.41%。若保持如此增速,不論是營業收入的目標還是產銷量的目標,均難以實現。
“雙百”目標落空或有一重要原因——中炬高新定增擴產計劃擱淺。此事或與姚振華干涉公司經營有關。
2021年7月,中炬高新公告稱擬定增募資不超過77.91億元,姚振華控制的中山潤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山潤田)將全額認購此次發行股份。定增完成后,70億元用于陽西美味鮮食品有限公司300萬噸調味品擴產項目、7.9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根據預測,該項目總投資121.5億元,預計達產后年銷售收入204億元、凈利潤51.6億元。
但中山潤田對此次非公開發行提了一個條件——剝離中炬高新的房地產板塊業務。對于上述剝離計劃,和平相處的原控股股東中山火炬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火炬系”、火炬集團)坐不住了,公開明確表示反對。這是雙方沖突首次來到臺前。
為了防止剝離房地產資產,2021年9月“火炬系”向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財產采取保全措施,先后合計凍結公司持有的地產公司中匯合創26.53%股權。
中炬高新定增擴產一事也擱置至今。截至今年6月末,中炬高新在建工程賬面價值僅為4.48億元。雖然公司存在多個在建擴產項目,但未來兩年恐怕也不足以實現“雙百”目標。
火炬集團奪回控制權
中炬高新今年迎來了一個重大轉折點——掌管控制權長達8年的“寶能系”退出,“火炬系”重新接管上市公司。
2015年,前海人壽保險首次現身中炬高新十大股東名單,并于同年三季度成為第一大股東。該年末,前海人壽保險通過直接持有及保險產品的方式控制了中炬高新25.79%的股權。
2018年姚振華將中炬高新股權轉讓至中山潤田,同年中炬高新董事會換屆,新上任6名董事與3名獨立董事,其中4人有“寶能系”任職背景。同年11月,公司總經理也被換成“寶能系”。
姚振華徹底接管中炬高新發生在2019年。原控股股東火炬集團將上市公司控制權拱手相讓,并在中炬高新的公告中稱,“通過體制機制的轉換,有望為公司發展提供新的活力與動力”。
但好景不長。2021年由于定增擴產以及是否要剝離上市公司的地產業務,姚振華與火炬集團的矛盾集中爆發。
火炬集團規劃了一場目標明確的控制權爭奪戰。靠著“白衣騎士”鼎暉投資(包括天津鼎暉寰盈股權投資合伙企業、上海鼎暉雋禺投資合伙企業等,下文統稱鼎暉投資),火炬集團用一年時間奪回了控制權。
鼎暉投資創始人、董事長為知名風險投資人吳尚志。公開資料顯示,吳尚志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于2002年創建鼎暉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吳尚志在2019年胡潤百富榜排行第275。
2022年7月,中炬高新首次披露一致行動人鼎暉投資增持公司股份達1%。到了今年5月29日,火炬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增加至19.65%,已遠超中山潤田。
彼時恰逢寶能陷入流動性危機,中山潤田持有的中炬高新股份被多次拍賣,持股比例持續下降。截至2023年5月28日,中山潤田持股比例下降至9.58%,已讓出第一大股東之位。
由于中炬高新董事會尚有多位“寶能系”董事,火炬集團選擇繞開董事會,以監事會召集股東大會。7月7日中炬高新兩位監事召開監事會并要召集股東大會,審議罷免四位“寶能系”董事、另提名五位董事相關議案。
此事一出,持股比例較小的“寶能系”已無力回天。
姚振華急了,他帶著手下多次前往中炬高新廠區、舉報火炬集團二十年前的土地糾紛、帶領董事會宣布股東大會無效。盡管如此,隨著董事會換屆,姚振華已全面喪失中炬高新的控制權。
今年7月底,“寶能系”高管被清退,火炬集團時隔八年重新坐回控股股東的位置。
未來會一片坦途嗎?
股東內斗,苦了上市公司。
“寶能系”與“火炬系”內斗奪權期間,中炬高新財務部門停擺,甚至無法為參加股東大會的獨立董事安排行程。公司正常生產經營已受明顯影響。
換屆結束后,中炬高新證券部向界面新聞表示,“公司的生產經營已恢復正常,新上任的董事會成員、管理團隊均正常履職。排除了股東內斗的干擾因素,下半年公司會盡力把業績做好”。
清暉智庫創始人宋清輝向界面新聞分析,股東內斗影響了中炬高新的方方面面。“股權爭斗、董事會的明爭暗斗一方面直接影響中炬高新的正常生產經營情況,使其股價承壓、波及未來業績發展等;另外一方面則會直接影響其品牌形象,使中炬高新信譽以及股東利益受損”。
今年7月中炬高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時,中山潤田聲明稱“臨時股東大會違法違規,會議無效”。此外,中山潤田稱已就中炬高新相關股東違法違規事項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遭到相關股東惡意干預阻撓立案;姚振華也于7月20日前往廣東省高院進行信訪維權。
若姚振華及中山潤田提起訴訟,中炬高新或許也要經歷漫長的訴訟過程。
宋清輝表示,“寶能系”對中炬高新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例如其繼續向上級有關部門舉報公司歷史違法行為,可能令中炬高新管理層犯怵,從而無法集中精力應付公司日常經營。若“寶火之爭”繼續內斗下去,一旦出現失控的局面,不排除仍有被出手干預的情形發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譚浩俊向界面新聞表示,希望中炬高新兩大股東經過商談,彼此做出一些讓步,妥善處理相關事項,否則中炬高新的前景絕對不會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