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8月28日,比亞迪發布2023年上半年業績報告,財報顯示,比亞迪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01.24億元,同比增長72.72%;歸母凈利潤109.54億元,同比增長204.68%;基本每股收益為3.77元。
比亞迪交出這份靚麗的成績,市場并不意外。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累計交付量為125.56萬輛,其中乘用車為1248161輛,出口為10536輛。
從數據來看,比亞迪很顯然已經完成了規模化,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很顯然在這場新能源汽車的角逐當中,率先完成了第一局。
王傳福此前曾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窗口期只剩下了3至5年的時間。侃見財經認為,最終能“突圍”的就是已經完成規模化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對于其他尚未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而言,比亞迪算是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賽跑,已經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
對于比亞迪而言,盡管上半年行業競爭加劇,但是在比亞迪身上已經展現出了規模化的作用,在規模化之下,比亞迪的產業鏈控制能力有所提升,這點主要體現在毛利率上,在全球范圍內可參考特斯拉。
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的毛利率為17.86%,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毛利率則上升至18.33%,直追特斯拉18.74%的毛利率。
這要得益于兩個方面:
第一,比亞迪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第二,品牌能力持續提升;
當然,比亞迪與特斯拉之間的差距依舊存在,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上半年共生產汽車92萬輛,交付88.9萬輛。其上半年的營收為482.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19億元;凈利潤為52.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億元,如此計算,比亞迪與特斯拉之間的單車利潤對比明顯,因此,從這個維度而言,比亞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另外的一個壓力就是巴菲特的減持。因為巴菲特的名氣與影響力,其自去年減持開始,就給比亞迪帶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因為比亞迪自身業績夠好,所以市場出現了分歧。
當下,比亞迪已經用自身的業績對沖了巴菲特減持帶來的影響,因此比亞迪股價走勢近一年也相對比較平穩,相較于港股市場整體而言,比亞迪股份今年還上漲了17.7%,表現可謂相當不錯。
另外,與這份優秀財報一起的還有一份收購計劃。8月28日,比亞迪旗下公司比亞迪電子發布公告稱,將與捷普電路簽署框架協議,以約158億元(約合22億美元)現金收購捷普電路位于成都、無錫的產品生產制造業務,包括現有客戶的零部件生產制造業務。
據悉,捷普電路背后的控股股東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對于該筆收購,比亞迪電子方面稱,公司此次交易有助于“拓寬智能手機零部件業務,大幅改善客戶與產品結構”。
根據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電子制造服務市占率排名中,捷普排名第三,比亞迪電子為第六。據悉,該筆收購為比亞迪公司史上最大的單筆收購。
綜合而言,目前比亞迪已經過了規模化的關口,在滲透率已經高企的當下,出海以及高端化將會成為未來企業的重點方向,另外隨著規模化的提升,比亞迪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公司對于產業鏈的控制能力,提升單車利潤率,以便跟特斯拉縮小差距。
侃見財經認為,如果比亞迪能夠實現全球化,并且如特斯拉那樣,在全球范圍內組建幾個超級工廠,那么未來比亞迪將大概率挑戰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的霸主。